中图分类号:K25;E2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451(2020)02-0013-09 1937的南京保卫战是抗日战争史上一场具有浓厚悲剧意味的战役。国内对南京保卫战的研究发轫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主要依托于南京大屠杀史学研究同步进行,但未能作为单独的课题引起史学界的关注,在相关学术文章中仅提及了保卫战的部署和战斗经过。90年代开始涌现出一批具体分析保卫战的研究成果,1997年南京大屠杀史专家孙宅巍的著作《南京保卫战史》出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马振犊等编著的《南京大屠杀史料集》专门将南京保卫战相关档案独立编册,形成了对南京保卫战的整体性、专题性研究。进入21世纪后,研究课题开始向微观方向深入,比如战斗遗址的考察、阵亡将士的考证、战略战术的评判等等。无论是宏观还是微观,许多研究都绕不开对守城官兵参战兵力情况的表述,而相关统计历来说法不一且相差甚远,少则5-6万,多则近20万,孙宅巍在《南京保卫战史》及其它相关著作中历数了各种说法,并根据可查部队的满员率反推其余兵力数量不明的单位,推算出15万的概数,得到了国内学界较为广泛的采信和引用。根据现有档案资料,也有学者对一支或数支较有名的守城部队参战、损失人数进行分析推算,例如南京大学叶铭通过日本军方资料得出中国军队损失7.7043万—8.4943万人的结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会研究员唐恺对第88师、教导总队等部队的参战、损失和撤退人数进行了新的分析整理。但由于一些部队的资料数据不全,还没有文章和著作对守城官兵参战和撤离人数进行更细致的整体计算。 笔者认为,在新的可靠史料被发掘出来之前,确定南京保卫战实际参战兵力的准确数值是不现实的。这是由特殊的历史条件所决定的,其一,彼时国民政府草创现代陆军,编制体制一再改动调整,招募新兵还使用“抽壮丁”的旧办法,登记造册不严格,导致第一手资料首先就不够完备详实;其二,国民政府军队常有虚报瞒报、吃空饷等恶习,战前要补给、战后要抚恤,则按编制人数尽量多报,用兵时讨价还价企望援军,则要向上级强调战斗兵员之缺短,此种种“潜规则”必然会影响数据统计的真实性;其三,时穷势蹙,南京城破后守城部队撤离尚且不及,建制多被打乱,事后收编清点又在多个时间多个地点进行,官方记录有漏缺,亲历者回忆有偏差,自然也难以统一口径。 数学上有一个可信区间(或称置信区间)的概念,当无法确定准确数值时,通过统计数字出现的概率可以确定未知参数值的可能范围,以便进行下一步计算。当我们在历史研究中需要对数字进行考证时,不妨借鉴此种思路,与其强行判定一个点数值,毋宁确定一个人数区间、并通过史料辨析不断去缩小区间的上下限数值更加合理。综合各方记载和观点进行比对,本文先取史料较明确且数据保留完整的建制数字,再对数据不清、口径不一的部分作合乎逻辑的推算,来确定南京保卫战参战人数和撤离人数的“可信区间”,下文将对此详述。 一、中国军队分布驻防及参战兵力情况 1937年11月,淞沪会战以中国军队撤出而落幕,日军“速战速决”的战略意图虽遭迟滞,但其决策层认为占领上海后战略形势有利,决定乘胜悍然进攻南京,企图对国民政府造成军事和政治上的双重打击。此时国民党当局也一度在“战”与“撤”之间摇摆,最终决定在沪宁之间地域组织部队抵抗和迟滞日军,为大部机构人员撤离争取时间,并任命唐生智为南京城防司令,开始南京保卫战的准备工作。 唐生智将10余万军队,分复廓阵地和外围阵地两部分驻防进行梯次阻击。复廓阵地主要依托南京东南面太平门、中山门、中华门等城垣构筑,守城部队主要是第78军第36师宋希濂部在城北红山、幕府山、狮子山要塞一线;王敬久的第71军第87师(师长沈发藻)守河定桥至孩子里,右边是孙元良的第72军第88师在城南中华门、雨花台,左边是桂永清的教导总队在紫金山、中山门方向,另还有从镇江撤回的第103师、第112师及卫戍部直辖的宪兵团、战炮队、德式战车连等部队。外围阵地在江宁镇——淳化——汤山一带,守御兵力主要包括第二军团徐源泉部下辖第41师、第48师在龙潭、乌龙山地区;第74军俞济时部下辖第51师、第58师守备淳化镇、牛首山一带,后分别转移至麻田桥、西善桥附近;第66军叶肇下辖第159师、第160师及第83军邓龙光率第154师、第156师在汤水镇一带阻击。① 孙宅巍根据现存档案和回忆资料,确定了教导总队等9个作战单位的总人数为11.3387万人,平均到每个师的人员数量,占当时满员编制数的86.4%。以此百分比去推算另外4个师的人数为3.7万人,加起来得到15万余的结论。②这个算法偏于理想化,从战报反映的实际情况看,没有具体人数统计的部队不太可能有如此高的编员率,因此暂时将此数字作为中方参战兵力数量的上限,再进行更细致的分析。 时任南京卫戍司令长官部参谋处第一科科长、直接从事军务统计工作的谭道平列表统计的中方军队参战兵力为8.1万人,也是被经常引用的一个数字。但其制表《南京卫戍主力部队伤亡概数统计》有多处计算错误,且对照现存其它档案多有出入,其数据极有可能都偏低,或可勘误后整理为我方参战兵力数量的下限。现照录如下表并在括号里修正: 表1 谭道平制南京卫戍主力部队伤亡概数统计③
部队 | 战前兵力 | 备考 | |
| 战斗兵 | 杂兵 | 统计 | 伤亡及踪迹不明数 | | |
第二军团第41师 第48师 | 12000 | 6000 | 8000(18000) | 5000 | 该军团老兵拨归各师补充,此次作战,有五分之四为训练不到一月之新兵 | |
第66军第159师 第160师 | 4500 | 2500 | 7000 | 3000 | 该军历战各地未经补充 | |
第83军第154师 第156师 | 4000 | 1500 | 2000(5500) | 15000 | 同上 | |
第36师 | 4000 | 2000 | 7000(6000) | 1500 | 该师于战前在南京补充新兵约三千名 | |
第51师 | 4000 | 2000 | 6000 | 4000 | 该师于战前在南京补充新兵约两千名 | |
第58师 | 4000 | 3000 | 7000 | 2000 | 同右 | |
第87师 | 3500 | 3000 | 6500 | 3500 | 该师于战前在镇江补充新兵约三千名,但在守镇江时已损失一千名 | |
第88师 | 4000 | 3000 | 7000 | 5000 | 该师于战前在南京补充新兵约三千名 | |
教导总队 | 7000 | 4000 | 2000(11000) | 7000 | 该师于战前在南京补充新兵约三千名 | |
第103师、第112师、宪兵及直属各部队 | 2000 | 4000 | 6000 | 3000 | 多系勤务队,无战斗力 | |
共计 | 49000 | 23000(31000) | 81000(80000) | 36000(49000)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