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的诞生,原本与人类认识自然与历史有关,藏品是博物馆诞生的基石。早期的博物馆以古代博物馆、植物园和动物园为主,是人类借助固定的活动与展示场所,启迪人类智慧与美育之所在。同时,博物馆一词的意思是“缪斯女神之家”,与“音乐”“沉思”和“娱乐”等词有渊源,是一个有着美好含义的褒义词。自18世纪以来,博物馆的分类不断变化,其中有一类被称为“城市博物馆”。 城市是人类文明与进步的标志,而博物馆就是记录城市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永久性保存与展示相关物证的场所。所谓城市博物馆,是指承担城市历史和发展物证收藏、研究与展示、教育等功能的博物馆。城市博物馆与其他类型博物馆的共同特点在于具有收藏和展示历史文物和艺术品的职能,但对当代城市发展物证的收藏、研究与展示,是城市博物馆在文物征集与收藏中,最具使命和特色的工作。由于城市博物馆的使命和定位不同,当代物证的征集来源和范围都具有很大的差异性。 一、城市博物馆物证征集的特点 城市博物馆与历史博物馆和艺术博物馆具有收藏的共性特征,即记录一座城市的历史,就古代文物而言,大量的物证来自考古发掘和社会流散文物。正如博物馆学专家苏东海所说:所谓“物证”,是指博物馆是事实的本体,同时它也具有本体存在的证据的意义。物证,是博物馆物的关键词。城市博物馆的古代物证,难以从“历史”与“艺术”收藏的范围中抽离;同时,面对城市化的加速进程,大规模城乡建设持续展开,人类社会珍贵的文化记忆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失,当代物证的收集与保存变得亟不可待。“博物馆文化精髓不是留恋过去和固有,而是探索、发现和创新未知与未来。它用物化的‘往事’启发来者,哺育新生。”城市博物馆承担着记录和保存一座城市的重要事件和人民生活,重要的当代集体记忆物证,为后人留存这一时代的真实故事,使物证充足、传承有序的职责。一座有使命感的博物馆应该放眼未来,为后代保存当代的重要物证,并通过博物馆的展览,将一座城市的精神传承下去。 当代物证的征集与收藏,需要博物馆人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超越时空的历史眼光。在决定将重要物证征集入馆并使其成为永久性收藏时,博物馆已经在决定为后人留下什么,舍弃什么,讲什么样的故事了。在很大程度上有什么样的物就有什么样的博物馆。由于当代不存在墓葬考古,大量的物证随着生活的变迁和时间的流逝而消失。那么,现当代物证究竟包括哪些?概括地讲,就中国而言,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今,一座城市在政治、经济、文化运行和社会发展方面的历史变迁,能反映其中某一方面的、保存下来的物质资料,以及与此相关的图片、录像、口述史等多种类型的资料均可成为重要物证。需要关注与物证相关的人物和故事的代表性、系统性、真实性、完整性、典型性、展示性和急迫性,并且注重多样性物证的收集整理工作,重点记录物证所反映的内容和物证背后的人与故事。因为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看,对“人”与“物”的研究以及对“人—物”结合的研究,对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也是当今和未来博物馆研究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城市博物馆当代物证的征集与研究,直接涉及与物证相关的人与事件背后的故事,离开了对人与事件背后故事的一体化征集,物证就失去了它的价值,甚至等同于一张废纸、一堆垃圾,更谈不上成为博物馆的永久性藏品。 二、用物证记录突发性集体记忆 所谓集体记忆物证,是指在城市发展进程中当代发生的重大事件或突发事件,即对城市发展和人民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进而成为集体记忆,博物馆须及时征集并保存其重要物证。这些物证在没有经过鉴选进入博物馆总登记账前是不能称之为博物馆“藏品”的。这项征集工作,比保存古代文物更具有挑战性。城市博物馆对于当代物证的征集与收藏,常规性的征集原则是首先明确物证征藏的时间范围、地域范围、征藏标准。如一座城市发展中所承担的重大政治、经济、文化等国际国内活动,以及体现城市发展和人民生活重要变化的记忆性物证,都可以列入博物馆规范性征集工作中。但遇到突发性事件,博物馆要用非常规手段,开展抢救性征集工作。如地震、水灾、火灾、疫病、战争等,针对此类群体灾难性事件,博物馆在物证征集中所采取的措施应该是非常规、及时有效地动员社会力量,开展抢救性社会征集。以北京为例,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直辖市、国家中心城市、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发生过许多对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产生深远影响的事件,对北京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些事件都属于身处北京的城市博物馆——首都博物馆征集与收藏物证的范围,如“2008年奥运会”和“2014年北京APAC峰会”。在记录北京这座城市历史发展重大政治、经济、文化等活动的同时,对于灾难性事件集体记忆的物证收集,首都博物馆也承担了义不容辞的责任。如2003年“抗击非典”物证的征集,及时、客观地留住了城市记忆,体现了一个城市博物馆客观记录历史的担当。根据国家文物局2015年《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变迁物证征藏》课题研究报告显示,2003年非典疫情对北京社会经济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酒店、旅行社、旅游景点、铁路客运、餐饮业等行业都受到冲击。非典这种突发性事件严重影响到北京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北京市民的生活也随着非典的到来发生着这样那样的变化。 经过调查,团体单位所征藏的非典物证非常有限,系统的征藏更是无从谈起。2003年4月17日,首都博物馆将防治“非典”疫情工作摆在了首位。依据北京市“全民抗击”SARS的特点,征集北京地区抗击SARS时期的实物资料。通过努力共征集了以下六类北京抗击非典文物共计千余件(套): (一)各类记录抗击SARS一线的实物资料,包括医疗器具、医用防护、一线人员入党申请书、请战书、救治病人时的音像资料、医护人员的家信,重点征集反映一线医护人员义无反顾救死扶伤先进事迹的实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