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890(2020)03-001-09 2004年我国成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缔约国后,国务院在2006年、2008年、2011年、2014年公布了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以下简称“非遗名录”),2019年6月,文化和旅游部又启动了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的申报。我国现已形成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四级非遗名录,自非遗名录制度实施以来,我国许多传统和民间文化的传承状况有了显著改善,获得了社会各界不同程度的肯定和资源上的实质支持。 随着非遗名录体系的建立,围绕非遗名录,学界从评审标准、项目类别归属、项目类别的交叉性、项目申报主体、名录项目等级化、非遗名录对项目整体性生态的肢解、对非遗项目濒危性特征识别不足、保护责任落实不力等多方面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学术反思,提出建立濒危非遗名录、调整非遗分类等建议,借鉴这些已有研究成果,本文对国家级非遗名录制度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思考其对我国非遗保护产生的现实影响,在此基础上,建议出台《中国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申报指南》,设立非遗名录项目定期报告制度、非遗登录制度、非遗传承单位名录制度。 一、重合与不对应:非遗项目名称的规范问题 从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到第四批国家级非遗名录,列入名录中的部分非遗项目名称也相应地做了调整。对照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第二批国家级非遗名录中的很多非遗项目不再单独列项,而是依据其表现形态及通用称呼形成一个总名称,不同申报地区或单位申报的同类项目作为子项目归人其下,在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中,各地申报的玉雕、石雕、木版年画项目都是单独列出,在第二批国家级非遗名录中这些项目均有一个总名称,以总项目和子项目集合的形式出现,如木版年画(平阳木版年画、东昌府木版年画、张秋木版年画、夹江年画、滑县木版年画),这样的调整日趋规范,这有利于从类别、传承形态和流传地区的角度识别非遗项目。 但四批国家级非遗名录中有些非遗项目名称仍存在内涵与范畴上的歧义,熊晓辉以唢呐艺术为例指出省级、国家级非遗名录中项目名称存在偏大且笼统的问题①,这一问题还表现在以下方面: 非遗项目名称起初以统称形式出现,归纳性特点明显,其后又出现该项目涵盖的子项目以扩展项目的形式再次单独申报的情况,比较明显的一个案例是沧州武术,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申报地区是河北省沧州市,该项目评语中明确指出“沧州的武术门派众多,有八极、劈挂、燕青、八卦、六合、查滑、功力、太祖等53个拳种”②。在这种情况下,仍以河北省沧州市为申报地区,沧州武术又一分为四,沧州武术(劈挂拳)、沧州武术(燕青拳)、沧州武术(孟村八极拳)和沧州武术(六合拳)分别于2008年和2011年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从认知逻辑上看,劈挂拳、燕青拳、孟村八极拳和六合拳都同属沧州武术。这种情况到了省级非遗名录层面明显增多,山西面食2006年被列入山西第一批省级非遗名录后,在第二批到第五批山西省级非遗名录中列入属山西面食范畴但制作方法不同的子项目有12项③。 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传统医药类非遗项目中,在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中,作为具有归纳性质的统称名称,中医生命与疾病认知方法、中医诊法、中药炮制技术、中医传统制剂方法、中医正骨疗法并不对应具体的传统医药项目,此后申报的属于上述范畴的具体项目均以扩展项目被收录。这种情况在第二批国家级非遗名录中得到了调整,中医养生作为项目总名称收入3个子项目④,传统中医药文化作为项目总名称收入5个子项目⑤,各少数民族医药作为项目总名称涵盖本民族传统医药子项目。 归纳性、统称性特征明显的非遗项目名称会使人们对入选的非遗项目指向内容和涵盖的范畴产生认知偏差,导致保护的现实对象不明确,降低了非遗的可见度,进而难以实施有针对性的保护。2008年,我国曾以中医为遗产名称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UNESCO政府间保护非遗委员会附属评审机构认为“‘中医’是一个传承群体不明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定义描述不清楚,以至于保护措施的针对性不强。”建议我国“收窄申报的内容和范围,只将中医最主要的部分和精华进行申报”,经过调整,重新确定“中医针灸”作为申报项目。⑥ 对于民间文学而言,还存在列入名录的项目名称与涵盖的体量如何平衡的问题。国家级非遗名录中民间故事类项目有的以地方作为遗产名称,如耿村民间故事、伍家沟民间故事,有的以人物或地方自然风物作为遗产名称,如鲁班传说、王昭君传说、西湖传说,有的以民间故事传承人作为遗产名称,如谭振山民间故事。每个民间故事项目对应的故事内容、数量没有统一的标准,如伍家沟民间故事包含了武当山、陈世美的传说、鬼灵精怪及本乡本土的各类传说,而徐文长故事则是指围绕该人物形成的系列故事,研究者对此易于理解和把握。但在省级及以下非遗名录中,则出现叙事情节较长的单个民间故事被列入名录的情况,如山西省级非遗名录中有晋祠水母娘娘的传说、交城玄中寺群鸠鸽二仙传说、黄河仙子的传说、女娲补天神话等。 情节较长的一个地方民间传说或故事是否适合作为独立项目列入省级非遗名录,这引发了地方申报单位的讨论,山西省汾阳市以“汾州民间传说”为名将当地人物、风俗、鬼怪、风物等上百篇故事整体打包申报了省级非遗项目,当地方相关工作人员看到本省其他县市仅将一个故事或围绕某个人物、地方或风物组成的若干民间故事、传说申报为非遗项目后,就此讨论并考虑是否也应该将本地民间传说和故事进行拆分、分批申报,因为这样可以大大增加本地区省级非遗项目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