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J82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549(2020)02-0083-17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戏曲行业整体状况时有起伏,新剧目创作基本保持在每年一两千部的速率,剧作家则呈现明显的代际重叠现象。李莉是典型的中生代剧作家,但即使放在戏曲剧作家的整体中看,她也显然是这个群体里成就最高和产量最丰的剧作家之一,其剧作无疑代表了戏曲新剧目创作的当代水平。李莉是这个时代具代表性和标志性的戏曲剧作家,她的创作风格与成长道路,却与其他绝大多数剧作家迥然不同。因此,李莉是当代戏曲作家中一个特殊的个案,对她的研究与阐述,其意义并不在于通过她的创作把握与认识当代戏曲作家的普遍追求,而应该是从她的创作中以及她十分鲜明的创作个性中,寻找戏曲当代发展演变的新的方向。 一、李莉戏曲创作的三阶段 李莉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戏曲创作,迄今已经有50多部作品问世。在这三十多年时间里,李莉虽偶有其他体裁的作品,但主要精力都聚集于戏曲创作。如果按一部大型戏曲剧目的内容约相当于一部中篇小说,她算得上戏曲界的高产编剧,至少称得上“勤奋”两个字;如果考虑到戏曲剧本创作完成后,剧作家往往还要参照排演过程中导演、作曲和演员等的意见,经历多次或大或小的修改,有时这些修改所耗费的时间精力,甚至要超过创作本身,持续三十年的时间里,每年平均约两部大型剧作的创作速度,在当代戏曲编剧中并不多见。但是,比起创作的速度,李莉作品的质量更令人瞩目。 李莉1986年进入上海越剧院担任专职编剧,在此之前她曾经在上海戏剧学院创作函授班和高级编剧班进修。她从上海越剧院开启编剧生涯,并且多年担任上海越剧院院长,直至2017年。文艺评论家毛时安称“她是新世纪中国剧剧坛横空出世的一道彩虹”,认为“她的真正强劲出击,却是在中国当代戏剧进入新世纪的十年。”[1]目前活跃在戏曲创作领域的剧作家,如郭启宏、魏明伦、郑怀兴等从“文革”后期就已经进入戏曲创作领域,至今依然还保持着旺盛的创作活力;陈彦、姚金成、罗怀臻等新时期开始从事戏曲创作的剧作家,早就进入了高度成熟的创作高峰期;颜全毅、余青峰、罗周等新一代戏曲剧作家也有许多作品立在舞台上,备受瞩目。在这大致可分为三代的戏曲作家中,李莉在这个群体里出道稍迟,她是由于近年来佳作迭出才逐渐得到广泛认可,并迅速超越同侪。李莉创作的最初长达十多年里,她的作品都较少得到戏曲界与文化界的关注,直到新世纪前后才进入同行和戏曲评论家的视野中心。从此以后她就一发而不可收,迅速推出了越来越多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先后多次荣获“文华大奖”“五个一工程奖”,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和各类大型国家级艺术展演活动,在当代戏曲编剧中,她已经是当之无愧的领军人物。 在李莉的所有戏曲作品中,不同时期的剧本既有差异,也有一以贯之的风格。如果可以把她的创作分为几个阶段,第一阶段的代表是《血染深宫》;第二阶段的代表是《凤氏彝兰》和《成败萧何》和《挑山女人》;第三阶段的代表,则是《浴火黎明》和《太行娘亲》。当然,这样划分李莉创作的三个阶段并不一定严密,由于戏曲创作的特殊性,从剧本初稿创作完成到呈现在舞台上,会出现一定的时间差;尤其是在近年各地文化主管部门对重点戏曲剧目创作的重视程度上升,越是像李莉这样有影响的作者,剧团及管理部门的期望值越高,剧本的创作过程长短并非编剧自己所能把握,所以,创作阶段的划分,只能取其大概。 上海越剧院著名尹派小生赵志刚主演的《血染深宫》,并不是最早被搬上舞台的李莉作品,在此之前上海的各剧团已经上演了她的多部习作。《血染深宫》获得了文化部、中国剧协联合举办的全国第五届(1988-1989)优秀剧本创作奖和1989年上海市文化艺术节优秀成果奖,并参加了在南京举办的第二届中国艺术节展演,让李莉获得了戏曲界最初的肯定,有了很高的起点。所以,这部作品对李莉的戏曲生涯而言,实具有足够的象征性,但有趣的是,她在出版的第一部剧作选《寂寞行吟》时,却把《千古情怨》放在卷首。没有收入《血染深宫》,相信并不全是因为创作年代的原因,而是李莉显然更偏爱这部以纳兰性德的深宫情爱为题材的作品,尽管该剧完成后多年未能上演。 然而,把《血染深宫》看成李莉创作第一阶段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恐怕更符合她创作的轨迹,不仅是因为她借此获奖而被确认了在剧院以及上海戏剧界的位置,更由于这部作品代表了她在这一阶段最主要的创作方向,除了题材的选择外,甚至也包括剧名。我愿意把这一阶段称为李莉的“演出剧目”时期,在戏曲界,“演出剧目”是个有特定内涵的词汇,俗称“吃饭戏”,它一般指那些仅为满足剧团日常演出需求而创作的剧目,通常情况下,这类“演出剧目”首先需要考虑的是它的观众号召力,而非为剧团争夺各类荣誉。大约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始,戏曲界就出现了“调演戏”和“吃饭戏”是两类剧目的说法①,这种奇特的分类法从调侃式的陈述到获得越来越多公开和半公开的认同,充分说明了戏剧界各类调演活动及与之相关的评价机制和现实的演出市场之间的严重脱节甚至背离,早就是不争的现实。在这样的格局里,每个剧作家其实都是可以有其选择的,许多善于写“调演戏”的新锐剧作家因为趋时的写作名利双收,李莉却一直安然于为其所在的剧团和地区写“演出剧目”。她的戏曲创作生涯就是从这类“吃饭戏”开启的,无论是她最初被搬上舞台的淮剧《乌纱梦》(1986),还是1987年上海越剧团首演的《送子观音图》,1988年上海沪剧院首演的《筱丹桂之死》,都是这一类作品。在这一时期,她除了为自己供职的上海越剧院创作的《血染深宫》《梦里云间》(1995)、《莲花女传奇》(1990)和《疯人院之恋》(1991)、《乔少爷造桥》(1993)等,还有多部沪剧作品问世,上海沪剧院上演了她的《一夜生死恋》(1989)、上海宝山沪剧团上演了她的《情变》(1991)、《罪女泪》(1994)、《缉毒女警官》(1996)和《清水恋》(1998)等等,偶尔还有外地剧团上演她的作品。这些剧目即使从剧名看,也具有浓厚的市场化气息,它们多半都在当时的演出市场中获得过不错的成绩,如果我们可以把编剧能为剧团写出“吃饭戏”看成一种褒扬,那么,李莉这一阶段的作品,并非没有其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