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3969/j.issn.1002-1698.2020.05.010 作为现代信息存储、传输、生产、交换、检索、提取等的综合平台,互联网不仅使公民个体的身体感觉与大脑思维活动得以大大延伸,而且超越地理空间与国家疆界的已有限制,引领人类进入一个全新的信息时代;它既跨越时空地将人类智慧紧密相连,又史无前例地打破现代社会的“原子”状态,以“看不见的弥散”方式刷新和升级到互联网文明阶段。可见,互联网文明既是一种全新的历史阶段,又是一种文明层次的标志;当然,这种文明性质的升级换代,与电子信息技术的更新进步一样,尚需一个漫长的过程,并非现成的,也非一蹴而就的。简言之,互联网的发明与创新使全球的时空距离缩小,大大方便了人类的全球性认知、交流与合作,在信息和及时交互领域首次把“地球村”从前瞻性的理念“落地”为切实的日常实践。但是,它为人类生活与工作提供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存在着汹涌的暗流,需要我们不断警醒与提防。 互联网技术及其构筑的信息平台、文明范式对现代社会的“塑形”效应是全方位的,互联网化的社会已成为一种崭新的社会形态。单就互联网“塑形”下的现代媒介来说,它并非是以往媒介功能的单维度扩张;以互联网为主要技术支撑的新媒体深刻改变信息的生产、传播与储存、使用方式,进而重塑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方式、思维与变革能力。而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网络新生力量急速发展的同时,[1]正改变着当下中国社会的传统格局,也在不同程度上重塑现实社会的媒介文化以及文化生成的范式。互联网时代的社会传播方式已然发生重大的改变,在其发展过程中推动传播学理论的思考与创新。不仅如此,互联网等新技术变革支撑的传播实践,正在改变当前人类社会的基本逻辑,各种领域的社会关系进入一个持续的重塑过程。[2]互联网技术的要旨在于以共生、共享的空间和共创、共赢的平台来实现用户的多维参与和深度体验,即通过大数据识别用户需求以实现精准服务。[3]现代科技的复合式发展已使公众不再只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和简单消费者,在一些突发性事件中普通民众已然可以把自己的所思所见以简短、快捷的方式传递到互联网空间中去并与他人交换感受与看法,网络民意由此走进现实社会,呈现出对现实的干预力与影响力。[4]在此背景下,完全依附于传统媒体和主流报道的时代已然褪色,新媒体以强烈的交互性、体验性理念影响与重塑当代社会。 一、大数据时代的利弊与互联网空间的文明 人类进入互联网时代后,从社会应用与行业细节上考察,互联网技术在金融结算、经贸往来、国际关系、文化传播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深刻影响主权国家的整体安全、现实利益和发展战略。在人类成长的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时代像今天这样与电子信息紧密相连,各种各样的智能终端设备使数据生产、储存、传播等无处不在。随着移动智能终端的急剧增长,以及社交媒体、即时通讯和视频网站的普及,信息数据以几何级的方式产生和累积,数据开始作为一种现实的力量发挥作用和影响。[5]英国学者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与肯尼斯·库克耶合著的《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6]一书在2012年出版后,掀起一股“大数据”风潮,“大数据时代”由此宣告来临。“大数据”的显著特征是:“海量的数据规模、快速的数据流转和动态的数据体系、多样的数据类型、巨大的数据价值”。[7] 大数据时代正是建立在信息技术与数据处理能力的大幅度提升的基础上,每个行业发挥大数据的作用都必须拥有获取巨量数据的能力,包括本行业内外一切可用的数据资源,[8]否则便可能成为“大数据汪洋”中的一座“数据孤岛”。随着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与普及,人人都是舆论的发起者,各种媒体网站的兴起也伴随着各种形式的网络垃圾出现,或是窃取人们个人信息的木马,或是骗取人们的流量的恶意链接,或是进行虚假宣传的推广广告,或是传播涉黄涉政的不良信息,造成社会混乱等。基于互联网尤其是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媒介形态,以交互性与即时性、海量性与共享性、多媒体与超文本、个性化与社群化的优势吸引着众多使用者。[9]如何对浩如烟海的文本信息进行分类、组织和管理,不仅在互联网界已经是一个具有重要用途的研究课题,也是媒体界亟需解决的难题。 从哲学视角审视,当今时代的大数据应用已经成为广大民众获得新知、创造新价值、探索新乐趣的源泉,也是社会活力层面新发明和新服务的源泉以及政府与公民关系改善的有效途径,更重要的是,还有很多改变正蓄势待发,特别是市场规范与机构服务等方面。国家工信部印发的《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提出,大数据将在未来的工业生产全流程中进行应用,既能够大力提升企业内部运行管理效率,又能够发展基于大数据的个性化定制,提升制造过程智能化和柔性化程度。从科技互联网企业到生产制造、货物流通企业,大多已在利用大数据分析提升竞争力并提前布局未来。基于大数据分析平台,企业能够总结经验、发现规律、预测趋势、辅助决策,充分释放和利用海量数据资源中蕴含的巨大价值;对内能优化公司运营结构,精准决策、降低成本并提升效率,对外能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各行业的深度融合、交叉创新。[10]同时,中国需要主动升级成为先进制造业的强国,不能满足于抢占下游市场,还须提升中上游的制作技术水平,甚至在全球“产品标准”平台上取得话事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