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52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14X(2020)03-0123-11 西北联大与西南联大是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组建的两所大学共同体,它们共同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迹。其组建与成立不仅在民族危难之际保存了中国高等教育的火种,保证了中华文脉弦歌不辍,而且铸造了辉煌的教育成就,是一座永远的丰碑。以往对西南联大的研究无论是“通史”性著作还是专题性探讨的论著都相当丰富,关于西北联大的研究近年来也取得了相当进展。但是,对二者的比较研究相对缺乏。本文试图通过对二者的比较考察,希望对抗战时期的中国高等教育、大学精神及国家与大学的关系等提供一个新的观察视野。 一、“战时使命”与政府战略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日军为了毁灭中华文脉,对我国的高等院校及文化机构进行肆意破坏和摧毁,特别是东南沿海及平津沪等大城市的大学成为他们的主要轰炸目标。如,1937年7月29、30日,日军用重炮和飞机对天津持续轰炸,重点即为南开大学,导致学校大部分校舍被焚毁。北平陷落后,日军侵占清华园,教学无法进行,师生纷纷撤离。上海自“八一三”抗战以来,各大学同样遭日军蹂躏。同济大学全部被轰炸,上海法学院全部被毁,复旦大学大部被毁,等。据统计,截至1937年10月21日,上海各大学损失总计达6623159元。① 面对日本侵略者毁灭我民族命脉之举,国民政府教育部在1937年9月对各级学校的处置措施中说明:一方面,“不得不未雨绸缪,预为计划,以减少战事对教育工作之打击。”一方面“责令危险地域各校预为安全措置,如迁移仪器图书等,以防不测,此外关于教科书籍之印刷及纸张供给等事,已陆续订定办法,责成各书局实施。”总体目标是“在战时发生时期,教育工作可以照常进行。”②但是,随着战局的恶化,教育事业“照常进行”已无可能。如何减少战事对教育工作特别是高等院校的打击,成为一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国民政府教育部制定了关于平津专科以上学校处置办法,认为:“平津专科以上学校教职员学生为数极众,势非借读办法所可完全救济。本部为使优良教授得以继续服务,并使学生完成学业,且隐为内地高等教育扩大规模起见,业经呈蒋院长核准,先在长沙、西安等处设立临时大学各一所。”③对此,国民政府教育部于1937年9月10日发布第16696号令,以国立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等院校为基础合组西安临时大学,迁设西安。④以国立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等院校为基础合组长沙临时大学,迁设长沙。⑤教育部还规定西安临时大学和长沙临时大学不设校长,而以筹备委员会代行校长职责。指定长沙临时大学筹备委员会的常务委员为张伯苓、梅贻琦、蒋梦麟等3人。⑥指定西安临时大学筹备委员会的常务委员为徐诵明、李蒸、李书田、陈剑脩等4人。⑦西安临时大学成立后,经过紧张筹备,于1937年11月15日开始正式上课,当时全校设有文理、法商、教育、工、农、医六学院,共23系。⑧长沙临时大学于1937年9月28日启用关防,10月2日第4次常委会决议对原北大、清华、南开三校的科系作必要调整,凡属三校共有的固应归并,即一校内性质相近的也予以归并,以提高教学效率。归并后长沙临时大学设文科、理科、工科、法商科4科,共17系。11月1日,学校开始上课。⑨令人震惊的是,长沙临时大学开始上课之日,日机突然来袭,幸好日机并未投弹,故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两所临时大学在西安和长沙开始上课后,随着日军侵华的进一步扩大化,不得不再次迁移。西安方面,太原失守后,西安东大门告急,危机形势之下,国民政府命西安临大再迁汉中。1938年3月6日,西安临大正式离开西安,全校师生于4月底到达陕南汉中。长沙方面,南京陷落后,不久武汉告急,1938年1月,长沙临时大学按照教育部要求,常委会决定迁校昆明,并于同年1月22日和2月4日两次发布“迁校布告”,要求全校师生于1938年3月15日以前在昆明校址报到。⑩由于学校精心组织,长沙临大师生2月15日从长沙分批出发,经海、陆两条线路安全抵达昆明,如期报到。4月3日,教育部以命令转知两校:奉国民政府行政院令,并经国防最高会议通过平津沪地区专科以上学校整理方案,规定:“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及私立南开大学。现为发展西南高等教育,推进边疆文化起见,拟将长沙临时大学移设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其院系仍旧。”与此同时,“国立北平大学、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及国立北洋工学院,原联合组成西安临时大学,现为发展西北高等教育,提高边省文化起见,拟令该校各院系逐渐向西北陕甘一带移布,并改称国立西北联合大学,院系仍旧。”并强调“其经费支配及调用教授办法,悉仿西南联合大学办理。”(11)在汉中初期,西北联大依然设有6学院23系。同年5月2日,两所学校同时开学,西北联大在校本部城固县、西南联大在昆明分别举行了开学典礼。1940年1月9日,西南联大召开第132次常委会,将以前的科改为学院,设师范学院、工学院、理学院、法商学院、文学院等5院,共26系,另设体育部和先修班。(12)至此,在民族危难之际,国民政府在西南和西北分别建立起两所大学共同体——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国立西北联合大学。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同样西迁的西北联大与西南联大,其历史使命与责任担当却是不同的。相较而言,西南联大的组建更多表现出战时临时性举措的特征,也就是说组成西南联大各高校在民族惨遭侵略之际不得不“南渡”,抗战胜利“复神京,还燕碣”即“北归”是必然的;而西北联大的组建则更多体现出战时过渡性的特征,因为经营西北、提升西北高等教育水平、优化中国高等教育的分布格局早已成为国民政府的战略构想之一。(13)也就是说,组建西南联大是抗战危急形势下的应急之举,“河山既复,日月重光,联合大学之战时使命既成。”(14)而组建西北联大是国民政府早已谋划与设想实施的国家战略。正因为此,西北联大组建后,1938年7月,联大农学院、工学院独立设置,教育学院改称为师范学院。1939年8月,国民政府教育部对西北联大再次改组,组建成立国立西北大学,同时师范学院、医学院亦独立设置。(15)这样,西北拥有综合、师范、医学、工学、农学等较为完整的大学学科体系,国民政府基本达到了其战略目标与战略设想。为什么这么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