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485(2020)03-0020-09 一、问题的提出 创建我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已经成为热门话题,不仅国家教育领导部门十分重视,而且各有关学校也十分关心。[1]虽然早在1985年,清华大学就曾提出要把清华大学逐步建设成为世界第一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学,但我国真正意义上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始于“985工程”。在历经三轮建设后,“985工程”高校的综合实力得到了明显提升,一些高校的部分学科达到了世界一流学科水平[2]。但与此同时,“985工程”建设也存在身份固化、竞争缺失、重复交叉等问题[3]。为振兴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从高等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性跨越,2015年10月国务院面向全国印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2017年1月国务院又印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同年9月教育部等部委公布了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名单,这些举措标志着我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工作已进入到了新阶段。从政策目标上看,“985工程”与“双一流”建设均以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为宗旨。既然同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那么相比“985工程”政策,作为新一轮建设的“双一流”政策有哪些承继?“双一流”政策又有哪些发展?这些发展意味着什么?本研究对“985工程”与“双一流”政策的构成要素进行了系统地归类、比对,找出两者间的异同,并结合相关历史事实对其异同作解释性评价。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的选取 在我国,政策是通过文件形式颁布的[4],主要表现为有关法律规定、各种纲要、决定、通知、规划、规定、意见、办法、条例、规程、细则等[5]。通过查阅国务院、教育部、财政部网站,整理出1998年至今包含“985工程”和“世界一流大学”等关键词的政策文件,这些文件既包括规范的正式文件也包括非正式文件。出于政策文本的针对性和完整性考虑,本研究仅选择正式文件为研究对象,最终选取《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①(简称1998《计划》)、《教育部财政部关于继续实施“985工程”建设项目的意见》(简称2004《意见》)、《“985工程”建设管理办法》(简称2004《办法》)、《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加快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意见》(简称2010《意见》)、《“985工程”建设管理办法》(简称2013《办法》)5个针对“985工程”建设的正式文件,以及2个针对“双一流”建设的文件《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简称2015《方案》)和《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事实办法(暂行)》(简称2017办法)为研究对象。 虽然1998年以来国家出台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文件有许多,但文本要素完整包括政策目标、建设对象、实现手段等内容的文件只有上述7份,其他文件在谈及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对象、手段时,均摘引或转述这些文件,因此,将这7个文件作为研究对象具有较高的样本效度,能获得可信的研究结论。7份文件中2004《办法》和2013《办法》分别作为2004《意见》和2010《意见》的配套补充政策,其主要内容是后两者实施管理部分的细化,并未增加新要素,文中将这两个配套文件归并至其原始文件中作统一处理。 (二)分析框架 第一,政策价值取向。教育政策价值取向是指教育政策的不同主体基于各自的价值观在面对或处理教育政策设计的各种关系、矛盾或冲突时各自所持的基本价值立场、价值态度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基本价值倾向和特定的价值方向的表达与整合。[6]合理的教育政策价值取向是坚持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合目的性要求坚持为国家发展与为教育发展的统一,合规律性则要求在统一性原则基础上相对突出为教育发展。[7]本研究中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政策的价值取向表现为三个维度,即为国家发展、为教育发展、为国家发展与为教育发展的统一。 第二,政策目标。政策目标是指在解决政策问题的要求下,进一步确立的通过政策规划和政策执行所要达到的具体目的,以及衡量目的是否达到的各项指标。[8]在本研究中,政策目标既包括政策文本体现出的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所要达到的阶段性节点目标,也包括为衡量目标是否达到而设定的描述性指标。 第三,政策对象。公共政策客体是公共政策所发生作用的对象,包括公共政策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和所要对其产生作用和影响的社会成员,即事和人两个方面。[9]具体到某一政策来讲,政策对象主要指政策制定者为实现政策目标而拟采取干预措施的领域和对象。本研究中政策对象是指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政策目标驱动下,政策制定者为了实现此目标而拟改进的领域,即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主要从哪些领域入手。 第四,政策工具。政策工具是旨在实现一定政策目标的各种手段、策略、方法、技术、机制、行动、人力、资金和设备的总称。[10]基于麦克唐纳和埃尔莫尔、施耐德等界定的政策工具理想类型框架,本研究在分析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政策所使用的政策工具时,将从权威工具、象征与劝诫工具、激励工具、能力建设工具、自愿性工具五个方面展开。各项政策工具的具体意涵在相关研究已有详细论述,这里不再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