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中国融入全球经济分工是国际、国内环境下的历史选择,四十多年的国际化发展使中国成为“世界工厂”,为全球提供优质的产品。自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提出改革开放的发展方针以来,迄今已有四十二年的时间。在此期间,中国凭借自身要素禀赋优势,切入全球供应链体系,发展加工贸易,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成绩。2009年中国取代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2010年中国的GDP总量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贫困人口控制在4%以内;人均GDP超过9000美元,正式迈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1]。 中国过去四十多年发展战略的基本思想是:依托低要素价格优势,大力承接外部订单,发展制造业。金融危机之后,全球经济贸易格局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一方面,中国的人口红利逐渐消失,要素价格不断上升,制造业比较优势不断衰减;另一方面,自金融危机后,欧美发达国家纷纷提出了“重振制造业”的发展计划,国际制造业企业回迁本土成为趋势,外部需求持续萎缩,使得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不断下降。基于此,必须要为中国开放型经济发展寻找新的动力。中国全球化战略1.0版本主要基于内生禀赋,承接发达国家订单,发展制造业,成为“世界工厂”[2]。这种战略基于GVC分工特点,完成中国经济腾飞的原始资本积累和技术积累。但是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发达国家反思“去工业化”对经济体系的危害,纷纷提出“再工业化”的发展计划。“中国出口和储蓄,发达国家进口和消费”这一全球经济的发展模式无以为继,经济发展模式的“再平衡”成为全球经济结构调整的必然诉求。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最大的出口国,中国有责任也有能力主导全球价值链的发展,调整发展战略,带动全球经济的复苏和增长,重塑全球经济增长动能[3]。相对于“全球化1.0”版本,中国的“全球化2.0”要从“注重出口”转变为“出口和进口并重”。目前,国内、国际经济形势发生了变化,传统比较优势与新兴竞争优势此消彼长,以进口贸易为主的“全球市场”式国际化2.0战略成为我国国际化中新的历史选择和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国际担当。 二、中国担当“世界工厂”地位的历史选择 全球化时代以来,一共发生五次大规模的全球产业转移。在每一次全球产业大转移中,都会让一些拥有稀缺性优势的国家在短时间内迅速崛起,成为强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内不断深化改革,释放经济活动,塑造增长动能;对外抓住第三次全球转移的机遇,成为“世界工厂”。可以说,中国成为“世界工厂”既是主动选择,也是历史选择的结果。 (一)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国内政策取向 中国对内不断深化改革、释放政策红利,是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基础条件。总结起来,中国的国内政策选择主要有两种:回归市场经济战略和利用比较优势战略。 1.市场经济战略的回归 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是处理好“政府——市场”之间的关系,使中国经济体制从原先政府主导的资源配置方式向由市场主导的资源配置方式转变,简而言之就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在政府主导下,除部分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行业,国有企业逐步退出大部分的行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和合资企业逐步成长。通过不断向市场放权,将原先弱小、无序甚至是混乱的市场经济培育成为强壮、有序和完善的现代市场经济[4]。中国以公有制为主体,丰富多种所有制结构,实行双轨制策略,通过“国家调控+市场调节”逐步完成经济体制改革。英国外交政策中心认为这一发展策略可以和资本主义的改革策略相媲美,将其称之为“北京共识”。“北京共识”已经和“华盛顿共识”一样,成为世界银行鼓励发展中国家经济改革的基石。
图1 1978-2018年中国出口总额 2.比较优势战略的运用 在发挥比较优势的战略逐步实现之后,通过全球市场的开拓,中国较好地利用发达国家的最终需求和中间需求,解决了五六亿人口的温饱问题。同时实施“以出口为导向”的发展战略,鼓励区位优势较为突出的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利用东部地区的先发优势,吸纳中西部地区的剩余劳动力,逐步提高社会劳动报酬,极大地减少了中国的贫困人口。同时积极发展制造业,为中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基础。40多年间,中国利用规模优势建立起全产业链的工业体系,成功实现“工业化”,成为“世界工厂”[5]。 (二)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国际环境 1.国际市场的巨大需求空间 1978年,中国的改革开放打开了国门,也逐步融入全球市场。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2001年加入WTO,中国全球化逐步提速。中国产品物美价廉,迅速占领国际市场。图1显示我国出口总额从1978年的167.6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16.42万亿元,年均增长率高达18.79%。 2011年是中国制造业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中国工业产值超越美国,成为世界头号工业大国。中国已经建成了世界最完备、最具竞争力的工业体系。据统计,目前世界500种主要工业品当中,中国有220种工业品产品排名世界第一,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2012年,中国的对外贸易总额也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贸易大国。此外,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制造业快速崛起,制造业创新能力逐步增强,全要素生产率稳步提高,产品种类日益丰富,出口目的国不断增加[6]。2018年,我国对欧盟、美国和东盟的进出口总值分别增长7.9%、5.7%和11.2%,三者合计占我国进出口总值的41.2%。同期,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计进出口8.37万亿元,增长13.3%,高出全国整体增速3.6个百分点,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合作潜力正在持续释放,成为拉动我国外贸发展的新动力。其中,对俄罗斯、沙特阿拉伯和希腊进出口总值分别增长24%、23.2%和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