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20)02-0138-06 《诗经》尤其是“国风”部分,存在较多抒写男女之情的作品,其中尤以“郑诗二十有一、而淫奔之诗已不啻七之五。卫犹为男悦女之词、而郑皆为女惑男之语。卫人犹多刺讥惩创之意、而郑人几于荡然、无复羞愧悔悟之萌”①为甚。当《诗经》作为经学知识资源,进入国家制度体系——王官之学,与帝国政治相结合时,又产生了序《诗》层面的政治性解读。毛《序》②基于重建礼乐文明的现实需要,发掘出这类作品与“礼”的契合之处,并将之运用于汉代礼乐文明制度的建构中。毛《序》将郑庄公与其弟共叔段、郑庄公诸子间的两场君位之争关联为《郑风》作品的言说内容,讨论郑国君位“兄终弟及”式传替竞争的形成及其影响。这一言说内容的确立与汉初君位传替争议产生关联,同时关涉着伦理纲常中的君臣、兄弟关系在汉帝国宗法政治秩序下的构建方式,表现出毛《序》主导下的《诗经》作为思想与价值系统对儒教文明的贡献。 一、作为《郑风》言说内容的郑国君位传替与毛《序》关注方式 据毛《序》和郑《谱》,《郑风》中的作品主要创作于郑国东迁之后,从郑庄公即位到郑厉公去世前的近百年时间,共历两代6位君主③。这一时期,郑国主要经历了创立小霸鼎盛局面,然后丧失并走向衰落的过程。《郑风》主旨依据毛《序》的解读,主要关注郑庄公与共叔段、郑庄公诸子间的“公子五争”这两代公室内部的君位传替之争,以及由此产生的乱世现象。针对这一话题,清代顾栋高曾有如下的总结: 入春秋后,庄公以狙诈之资,倔强东诸侯间。是时楚僻处南服,而晋方内乱,庄公与齐、鲁共执牛耳。其子昭公、厉公,俱枭雄绝人。使其兄弟辑睦,三世相继,郑之图伯未可知也。④ 春秋初期郑国诸位国君都是“枭雄绝人”,同时又具有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但因“兄终弟及”式君位传替之争导致内乱,致使国力急遽衰败,错失继续壮大的良机。在鲁桓公十五年(郑厉公四年,前697)到鲁庄公十四年(郑子婴十四年,前680)近20年时间内,国际性的征伐及会盟等政治军事活动此起彼伏,而《春秋》经传中未见郑国参与这些活动的记载,其衰败之迹可管窥一二。顾氏对此深感惋惜,并认为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是郑国公室内部的失睦。毛《序》主要以作为兄长的郑庄公、郑昭公为重点关注对象,就他们在君位传替竞争中的作为,以及应承担的责任展开讨论,强调伦理纲常等礼制构设践行的价值意义。 郑国发生在郑庄公与共叔段之间的第一场君位传替之争,是春秋初期著名的历史事件。《左传·隐公元年》对此有详细记载,主要表现为其母武姜的深度介入:“(武姜)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郑)武公……(共叔)将袭郑。夫人(武姜)将启之。”⑤在母亲武姜的支持下,共叔段的势力迅速扩张,他先受封于京(今荥阳东南二十余里),后来发展到从郑国西鄙到北鄙而至廪延(今延津北而稍东)、鄢(今鄢陵)等地区。对于共叔段的过分之举,郑庄公先是隐忍不发。后人评价郑庄公时批评道:“郑庄志欲杀弟,祭仲、子封诸臣,皆不得而知。姜氏欲之、焉辟害、必自毙、子姑待之、将自及、厚将崩等语,分明是逆料其必至于此。故虽婉言直谏、一切不听。迨后乘时迅发、并及于母。是以兵机施于骨肉,真残忍之尤。”⑥ 对于郑庄公与共叔段之间的君位传替之争,毛《序》选择关注并着力表现的内容如下:《将仲子》“刺庄公也,不胜其母以害其弟,弟叔失道而公弗制。祭仲谏而公弗听,小不忍以致大乱焉”⑦;《叔于田》“刺庄公也。叔处于京,缮甲治兵,以出于田,国人说而归之”⑧;《大叔于田》“刺庄公也。叔多才而好勇,不义而得众也”⑨等。郑庄公因未尽到兄长的规诫义务,放任共叔段迅速做大,才是最终导致兄弟间爆发君位之争的根本原因,因此郑庄公应承担的历史责任成为毛《序》关注的焦点。毛《序》站在伦理教化的立场,批评了郑庄公对其弟的“失教”,据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齐、鲁、韩三家《将仲子》《叔于田》《大叔于田》说同,无异议⑩。可见,汉代主流《诗经》学者在评价这一历史事件时,对多才好勇的共叔段多抱以同情的态度,但对郑庄公“失教”其弟则持指责的基本态度。 郑庄公虽未尽到规诫共叔段的责任,但凭借其卓越才能,在与共叔段的君位争夺中取得最终胜利,维持了郑国的统一与稳定,使郑国进入“春秋三小霸之首”的鼎盛局面。但郑庄公在位时,郑国已出现“君多内宠,太子无大援将不立,三公子皆君也”(11)的政治隐患,他本人并未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积极预防和解决。因此,郑庄公去世后,郑国陷入第二场君位传替之争,即从郑庄公四十三年(前701)到郑文公元年(前672)近三十年时间的“公子五争”(12)。这次君位传替引发的内乱,导致郑国国力被严重内耗,根本无暇顾及对外发展,小霸事业遂戛然而止。 这一阶段的君位之争有如下特征:一是国内公卿专权,戕杀执政,威劫国君,尤以祭仲、高渠弥等为代表。二是他国干政,对郑国君位传替施加影响。祭仲谏言公子忽娶齐侯女,通过联姻强国以自固,国外势力对于君位传替与局势掌控的重要性已初见端倪;因公子突为宋宠臣雍氏女所生,宋庄公拥立公子突;齐襄公为泄旧愤杀害郑国国君子亹等,更是国外干预的残酷史实。与第一次君位之争主要由公室内部挑起并主导不同,此次君位之争主要由郑国卿大夫与国外势力挑起并主导。(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