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45[2020]05-0179-07 一、研究缘起 历史文化街区体现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脉络,自新世纪起在旧城改造浪潮中它便逐渐作为城市文化符号而被精心打造,或成为市民活动的公共空间,或成为热门文化旅游景点。但不管其改造的目的如何,传统的历史文化街区都只能以现代城市作为再生的土壤,必然成为城市中的“异类”。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如何平衡传统和现代,二者以何种方式张弛有度地紧密结合将决定街区改造的成功与否。何为改造成功?即要实现历史文化街区文化功能与经济功能的双赢。首先需要一定程度上保护真实的历史文化,通过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换或现代文化的传统表达手段实现街区文化功能重塑。其次,由于历史街区改造成本较高,地方政府阶段性改造的后续财政压力较大,因而街区能否后续独立运作并产生经济效益,实现其经济功能也是基本要求。那么,这些基本目标是如何在街区改造的传统与现代张力中实现的,其实现过程产生了哪些普遍的困境以及如何解决这些困境? 毫无疑问,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是一项复杂工程,涉及政府、企业、居民和社区多个参与主体,并受地方经济、历史、文化及具体政策等因素的影响。学者对历史文化街区改造的研究百花齐放,也正如其复杂性表现的那样性,有诸多值得研究的侧面,历史学反复推敲真实性、建筑学惊叹设计风格、艺术学沉醉精雕细琢,而社会学对此有价值的研究则不多见,并且主要集中在“空间”面向上,即历史文化街区或名城的空间运作和使用维度,如历史文化街区的空间重构①和空间解读②;文化街区的改造模式与路径的探索和论证层面③;历史文化名城改造与保护的问题层面④。以往研究大多是概述性的,对历史文化街区改造过程中出现的普遍困境的动态剖析不够深入,未提炼出影响历史文化街区改造过程的实质因素。 二、城市历史文化街区改造中的“新旧”冲突 在传统—现代视域下,新旧交替的文化冲突不可避免,而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直接具象化了冲突。地方政府引入社会资本对街区进行商业化改造,但资本完全盈利的目的与地方政府的改造初衷并不完全契合。历史文化街区完全交由社会资本把控,可能会引发环境破坏、旧景损坏和景观同质的后果,而由地方政府统筹改造则更向着发挥其传承历史文化与丰富人民生活的功能方向改造。如何令二者互为补益,其间平衡难以把握。从城市历史文化街区自身来看,引入社会资本的商业化改造遵循现代商业系统下消费需求多样化和综合性原则,区域消费具备完整性,但其真实历史文化景观遭到剪裁,不得不选择性保留有限的景观代表。如果由政府全权主导改造,追求文化价值、还原历史真实性,获得文化上的多样性和整体性,势必又会挤压物质消费空间,导致作为“景点”的历史文化街区人流稀少,继而影响街区经济收益。可以说,城市历史文化街区改造中的困境集中表现为两种开发倾向在历史真实性、文化多样性与现代消费系统性之间的平衡问题,是传统文化土壤与现代需求之间的变化问题。因此,理清这些变化对我们认清改造中的困境至关重要,它概括了街区改造新旧冲突的中轴。 (一)传统街区文化持续发生着现代转变 马克思主义通过强调“历史的东西”来还原历史的“复杂性”“丰富性”与“特殊性”⑤。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文化丰富性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发生巨变,这主要体现在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社会中的消失和弱化,譬如历史建筑、街巷格局、传统手艺、风俗民情、特色饮食在不同程度上消失,而这种消失和弱化是整体性的,是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驱散了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改变了文化存在性状的结果,同时也催生了人们拒斥和轻视传统的观念。由此,很多城市历史文化街区在城市化进程中被不断侵蚀、损毁和遗忘,它们承载的城市记忆和历史文化也不断消失,跨越传统和现代的街区历史文化走向单一和趋同,表现文化立体感的侧面渐次消亡。街区历史文化的减少和消失将直接影响到城市街区历史的保护和传承。传统视域下历史义化街区的文化格局往往是以某种主文化为核心而亚文化环绕的格局,这些文化自身有着鲜明的类型特色,并通过社会互动交融发展。而现代场域下历史文化街区的文化样式呈现相对的单一性和趋同性,单一性指的是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裁剪了历史文化,围绕某个主题大肆建设和改造,景观较为单一。趋同性指的是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同质性,不同地区的历史文化街区在时空感受上几无差别。这种文化样式减少或趋同的现代转变既有基于时间线轴上的进化原因,也有基于改造目的的人为干扰原因。 (二)现代多样消费元素对传统街区的适应性挑战 消费社会的发展促使“文化”作为特殊的商品参与了消费⑥,改造的历史文化街区最终成为消费对象,消费者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因此,历史文化街区既需多样的历史文化以提供游览感受,也需多样的商业以满足消费需要,空间消费与消费空间的打造二者缺一不可。文化消费对象不再是过去“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式的低水平嫁接,而是满足消费者日益丰富的精神文化需求。历史文化街区、古镇类型景区的繁盛,推动了我国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它们不止是被消费的文化空间,也应该成为兼容民众其他物质消费需要的消费空间。从城市历史文化街区自身发展来看,它通过宣传地方文化特色,形成名片效应,推动地方旅游经济发展,而游客的增加又进一步促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实际上,弘扬地方历史文化与谋求商业的发展是一体两面、互相促进的,历史文化街区与现代商业脱钩是自我绝缘。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应看到,历史上中国传统街区坊巷格局决定了其消费结构、消费形式较为单一,消费规模较小,而现代街区用系统的商业思维来改造,各种科学的消费系统设计接踵而至,这与传统街区定位形成不小的反差。一个改造成熟的历史文化街区可以满足游客住宿、餐饮、游玩、购买以及交通等诸多功能,其消费多样性是外部世界消费的投射或微缩。实现了与社会同步脉动。不置可否,历史文化街区消费样态的选择要面对商业适应性、文化适应性以及街区坊巷布局适应性的多重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