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D66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569(2020)02-0100-10 节日是世界各民族所共有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国也形成了一套极富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体系。而所谓节日,也就是时间的“截点”,是年度周期中具有标志性和特殊意义的日子,具有周期性、循环性等特点。一年之中,节日庆典及其相关仪式,有规则地穿插于民众日常生活之中,从而形成一种“非日常”与“日常”交替变换的节奏起伏,使人在紧张忙碌的工作之余获得身心的愉悦与放松。与此同时,节日还是具有“神圣性”的时间节点,是民众精神信仰、伦理关系、娱乐休闲、审美情趣与物质消费等的集中展现,承载着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事实上,正是诸节俗活动本身及其所承载的丰富精神文化内涵,才赋予了作为年度重要时间节点的节日以“神圣性”,也由此奠定了其不同于“日常”的“非日常”性。①正因为节日包含有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因此“传统节日是一宗重大的民族文化遗产”。②故而,对今天而言,保持传统节日的良好传承与发展仍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节日之所以能承载并具有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归根到底还在于过节的“人”——没有人便没有节日。人们之所以“创造”节日,除标记时间、娱乐休闲、祭拜神灵、表达情感等目的外,还在于创造一个人与人之间交流、交往的媒介与平台。故相较于平日,人们在节日期间的相互聚合与社会交往频率总是会大大提高。故而,就性质而言,节日又不仅仅只是一种时间制度与充满丰富内涵的社会文化现象,也是一种重要的人群聚合与社会交往方式并具有明显的“公共性”特征。这便使节日具有了参与基层社会建构与治理的积极作用与意义。 作为“一宗重大的民族文化遗产”,传统节日研究一直受到历史学、民俗学、人类学等诸学科的广泛关注,对中国诸传统节日的形成与流变、习俗与惯制、文化与内涵、价值与意义、传承与保护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相关研究可谓俯拾皆是,无需一一列举。尤其是近些年来,随着传统节日的日益淡化与式微,如何对传统节日进行更好地保护、传承与利用,更是成为一个热门话题,相关研究更是不胜枚举。③不过,纵观已有之研究,虽然对节日仪式活动、参与群体等多有论述,但从“社会交往”层面展开探讨的却相对不多。已有之少量研究更多地关注于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的交际交往功能,如张秋东对贵州反排村苗年社会交往功能的讨论、吴良平等对新疆石河子市六宫村回族古尔邦节期间的族际互动与交往网络的探讨等。④但是,社会交往功能实际上是所有节日⑤所共有的特性,不单单少数民族节日如此。有鉴于此,本文将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节日所具有的人群聚合、社会交往功能及在这一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公共性”特征进行重点论述,进而在此基础上对节日之于当下基层社会建构与治理的价值意义略作分析与讨论。 一、节日的“群体性”与“神圣性”特征 节日,本质上是一种由“人”所创造并践行的社会文化活动。而人作为一种社会化的“动物”,具有群集、交往的本能需求,故无时无刻不处于社会关系的浸淫、包围之中,所以马克思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⑥作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出于社会生存的需要,每个人都处于不断地与他人的互动与联系之中,并随之在其周围形成一个社会网络体系。而节日作为年度周期中具有标志性和特殊意义的日子,恰为人群聚合与社会交往提供了一个良好契机。 节日之所以能为人群聚合与社会交往提供一个良好契机,首先在于节日的时间制度安排,即总是处于一年之中相对闲暇的日子,从而为人们群集并开展密集社会交往活动提供了可能。传统中国以农为本,农业不仅是国民经济的最主要部门与民众衣食之源,还深刻影响着民众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一年之中,受自然节律的影响,农业生产也会表现出一定的节律性特征,即呈现出明显的农忙、农闲相交替的节奏,与之相适应,乡村社会生活也会表现出一定的节奏性,从年初到年末,各种活动各有其时。⑦节日作为社会活动之一种,亦表现出强烈的节奏性特征,即在节期安排上总是处于农事活动的空闲期内。这一特点在我国社会早期表现得分外明显,只是后世随着节庆体系的日渐完善与发展,这种一致性才渐有偏离。⑧不过,固然如此,这种分布态势却并未发生根本改变。以唐宋以后我国最为重要的经济区江南地区为例,在传统节日的节期选择上就表现出农闲多、农忙少的明显特征。⑨至于各种庙会、社火等,亦基本都处于农闲期内。如在吴江:“佛会,是乡间迎神赛会中的一种,尤其在盛区四乡,每于田事告终之际,差不多没有一村不举行的。”⑩桐乡乌镇:“烧香市宛如我国北方的庙会。从清明起到谷雨止,要闹上半个月。所有娱乐班子是闹过练市含山香市之后才转到乌镇来的。‘谷雨两边蚕’,谷雨是收蚕季节,烧香市时正是农闲时,组织起来热闹一番,是文化生活上的一种巧妙安排。”(11)当然,随着工业化、信息化的迅速发展与农业生产重要性的日渐降低,绝大多数民众的生活安排开始逐渐脱离农忙、农闲的时间节奏而日益表现出一种均质化特征,因此单纯从时间层面来说,节期安排与“空闲”时间正日益相脱离,但好在国家与地区法定节假日制度(12)的实施又保证了这一点,使人们(虽然不是每一个人)仍有大量空闲时间参与到各种节日活动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