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态势、结构与特征 文化产业是一个国家的重要产业之一,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与观念的改变,文化产业对于一国经济的贡献率逐步提高,其内涵也在不断更新。中国于2004年制定并颁布实施了《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标准,将文化产业的概念界定为“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1],其附属门类包括出版发行业、广播电视业、电影业、演艺业、文化旅游业、艺术品业、工艺美术业、创意设计业、网络文化业、动漫业、游戏业、体育休闲业等。 (一)文化经济总量明显提升,文化市场繁荣发展 中国文化产业规模高速发展,文化经济总量明显提升,尤其是在2011年后发展迅速。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从2006年的5123亿元增长至2018年的38737亿元,增长了6.56倍,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3%,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中的重要一环(见图1)。 中国文化产业机构数和从业人数整体呈现出较快增长的态势。机构数从2006年的25.31万个增长至2018年的31.82万个,从业人数从156.14万人增加至375.07万人,增幅远高于制造业等行业(见图2)。文化产业吸纳了大量就业人员,为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
图1 2006-2018年中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及其占GDP比重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图2 2006-2018年中国文化产业机构数与从业人员数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图3 中国规模以上文化产业营业收入占比 数据来源:《2018文化发展统计分析报告》。 分行业来看文化产业营业收入占比,内容创作生产是文化产业中最主要的营业收入来源,占总文化产业营业收入的24.3%,文化消费终端生产收入位居第二,占总文化产业营收的18.4%,文化辅助生产和中介服务营收位居第三,占总文化产业营收的18.4%。从营业收入产业分布中可以明显看出,随着互联网等技术发展,更为多元的内容形式和渠道出现,扩大了内容创作生产的规模,提升了其效益(见图3)。 (二)文化新业态发展势头强劲,文化金融手段创新多元 2017年,党的十九大明确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战略与新征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对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需要加快推动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多元文化产业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文化创意产业、文化金融手段、文化发展模式近年来得到创新,为中国的文化产业增添了新活力。 在文化产业结构方面,互联网文化产业呈现井喷式发展,形成了“互联网+文化产业”新业态,文化创意产业成为了巨大增长点。其中,尤其以手机客户端为载体的新媒体文化产业发展为代表,其依托于科技手段和互联网的多维度社交功能,改变着文化产业的组织方式和产业链构成,为文化产业的行业转型和多业态融合提供了更多可能[2]。内容的发展是文化传媒产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之一,技术的不断创新发展驱动着内容传播渠道以及内容形式的变化,以抖音、快手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迅速崛起,以喜马拉雅、荔枝电台为代表的线上知识付费音频平台快速发展,催生出新模式、新平台。此外,90后、95后、00后年轻消费群体正在成为文化传媒产业消费的主力群体,这类群体的整体消费能力不断上升,对于精神需求更为重视,内容消费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整体消费上呈现出个性化、圈层化等不同特性,需求更多元化,并且拥有更成熟的付费习惯和版权意识,其对于优质内容的付费意愿不断提高。这也催生出短视频、知识付费、文化IP等新的热门细分领域,文化创意产业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根据投中研究院的公开数据分析,中国短视频市场在2017年末开始发展,2018年市场规模就已达到116.9亿元,用户规模超过5亿人,且保持着近一倍的高速增长态势(见图4)。 在文化金融手段方面,文化产业的直接融资渠道逐渐拓宽,金融扶持城市文化产业发展配套政策逐步健全,城市文化产业的多元化保险产品和消费信贷产品正有序开发。我国文化产业金融手段起步较晚,传统资金渠道仅依靠政府财政的单一投资支持方式,与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基本上处于脱节状态,致使许多文化资源和文化产业得不到有效开发与合理利用,难以转化为经济效能和物质财富。 文化产业融资数量从极速上升阶段回归至缓慢下降阶段并趋于稳定,2018年中国文化产业融资数量为616起,略高于2014年的文化产业融资数量。文化传媒产业融资规模近年迅速增加,2018年中国文化产业融资为154.83亿美元,同比增长了150%。这说明中国文化产业的融资从狂热阶段转变为理性阶段,且更注重高质量、大规模的融资(见图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