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方高校为何需要建设一流本科教育 在国家建设“双一流”大学的大背景下,人们对一流本科教育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并涌现出了一流大学必有一流的本科教育、一流大学要办好一流本科教育、没有高质量的本科教育就建不成世界一流大学等一系列观点。从这些论述中可以看出,人们主要集中在一流本科教育与一流大学(这里的一流大学主要指教育部直属的研究型大学)之间关系的探讨上。为此,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突出强调,一流本科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根基,各类高校都要争创一流本科教育。尽管如此,在后续研究中,虽有部分学者对地方高校建设一流本科教育问题有所涉及,但也仅限于肯定性表态和浅层次论断,并无实质性探讨。基于此,我们对地方高校为何需要建设一流本科教育加以深入论证。 (一)明确一流本科教育的基本样态,是探讨地方高校为何建设的逻辑前提 探讨地方高校为什么要建一流本科教育,基本论证逻辑首先是要阐释清楚什么是一流本科教育,只有充分证明它与地方高校密切关联,才能说明地方高校有创建的必要性。当前,在对什么是一流本科教育的认识上,尽管没有形成一个公认的标准,但有一点还是可以讲得清楚的,那就是“一流本科教育不能等同于一流大学的本科教育”[1]。黄福涛教授通过对QS世界大学排行榜中前10名大学进行分析发现,还无法证实一流大学提供的本科教育就是世界一流本科教育[2];英国政府自2016年试行的“教学卓越框架”评估制度,经过两轮评价,也发现一些罗素集团大学,其教学表现反而差于地方高校[3]。之所以出现这种反差,问题的关键可能还在于一流本科教育具有内涵丰富性和样态多元化的特征。我们认为,一流本科教育可以从以下3个层面去把握。 1.定位。定位是对建设什么样的一流本科教育的基本表征。2017年,教育部在《关于“十三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中以人才培养定位为基础明确指出,“我国高等教育总体上可以分为研究型、应用型和职业技能型三大类型。其中,研究型高等学校主要以培养学术研究的创新型人才为主,应用型高等学校主要从事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本科以上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4]如果以人才培养定位为基础界定什么是一流本科教育,那么培养不同类型人才的本科高校也将形成不同类型的一流本科教育建设体系。 2.过程。过程是对怎样建设一流本科教育的路径规约。由于不同类型的人才各有其特点和成长规律,因此,围绕培养不同类型的人才建设一流本科教育,要求在专业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培养模式等领域充分体现差异性。绝不能简单地按照培养以基础科学研究为目标的科学人才的思路和方法培养工程人才[5]。 3.结果。结果是对一流本科教育建设水平的比较。对此,眭依凡教授认为,一流本科教育无非就体现在“本科教育”之前加上“一流”这一反映水平程度或质量要求的前缀上[6]。但需要强调的是,“比较”要在同类同质间相比,否则没有意义。 由此可见,定位引领一流本科教育建设的方向,过程是决定能否建成的关键,结果是衡量能否建成的标准,三者之间具有相互关联、密不可分的内在逻辑联系。根据这个分析框架,我们认为,任何类型的本科高校都可以建设一流本科教育,只要围绕培养不同类型的人才进行明确定位,并根据相应的人才成长特征差异化地组织资源进行有力实施,人人皆可一流,完全可以打造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良好格局。 (二)只有地方高校参与,我国高教系统才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一流本科教育体系 建设一流本科教育,既然各类高校都可以参与,那么地方高校无论是从学校和学生的数量规模上,还是从他们目前的本科人才培养水平上,都应成为重点参与群体。甚至可以说高教系统建设一流本科教育,如果缺乏地方高校参与,建设意义将大打折扣。 1.从地方高校的规模上来看,根据教育部公开发布的2019年度全国高等学校名单,目前全国高等学校共计2688所,其中部属高校126所,地方高校2562所,而在地方高校当中,地方本科高校1148所,地方专科高校1414所[7]。可见,地方本科高校占据了我国本科高校的绝大多数群体。 2.从地方高校本科生规模上来看,根据教育部发布的201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基本情况来看,部属高校和地方本科高校拥有的普通本科在校生共计1697.33万人[8],由于部属高校数量较少,加之他们拥有的研究生数量占比较大,因此,在这些普通本科在校生中,大部分应归地方本科高校所有,这样地方本科高校又拥有了全国本科生数量的绝大多数规模。 3.从地方高校本科生人才培养成效来看,远没有建成一流本科教育的水平。长期以来,地方高校为在升格改名的激烈竞争中成为赢家,无不沿着从中专—高职高专—本科学院—本科大学—研究生学位授权高校的思路办学。这种思维方式反映在人才培养领域,就是始终以学术性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养定位为模仿对象。这种格局不但使地方高校丧失了自身的人才培养优势与特色,而且也在与研究型大学的竞争中败下阵来。此外,部分地方高校在深刻反思过去人才培养定位的基础上,开始向应用型高校或应用型方向转变,并在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队伍结构、组织建制、课程体系、教学方式、评价方法等方面初步具备了有别于学术研究型高校的崭新形态。然而不容忽视的现实是,目前这些高校建设应用型的心态是动荡的,在目标定位、办学行动、评价尺度等方面总是在学术主导与市场取向之间摇摆不定[9]。地方高校的盲目攀高和进退两难,不但没有形成稳定的人才培养体系,更没有建成真正意义上的一流本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