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建设是一项复杂的整体性、系统性工作,判断与评价学科建设的水平,绝不能仅仅依据那些所谓具有“可显示度”、可量化的“硬指标”,绝不可让学科建设浸透在一种“硬指标崇拜”的氛围之中。学科建设必须同时审视诸多“软指标”,这些“软指标”几乎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蕴涵、渗透、弥漫、作用于学科建设日常过程之中,构成了学科的一种生态。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软指标”比“硬指标”更重要。鉴于关注与强调“硬指标”一直被普遍视为学科建设中不言自明的“基本常识”,不妨把认识与重视“软指标”,权且称为学科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非典型常识”。学科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非典型常识”涵盖诸多方面,文章所述为其中的三个方面,或者说三项“非典型常识”。一是科学的学科规划。科学的学科规划是学科建设顶层设计的主要体现,它对学科建设具有积极引导作用。科学的学科规划包括近期规划与中长期规划,两者缺一不可;科学的学科规划应当重点关注学科的实质性“贡献”,只有“数字”没有“贡献”,或者重“数字”轻“贡献”的学科规划,不可能对学科的内涵式建设与发展起到积极引导作用;科学的学科规划应当合理确定学科建设的目标与任务,做到难度适中。二是务实的学科“组织”。正常、高效的学科建设需要有来自学科“组织”方面的保障,需要学科有一定的“组织化程度”。务实的学科“组织”需要有合理的整体架构,学科的知识结构与人员结构都应相对合理,学科的根基性领域(方向)及其相应研究队伍不可或缺;不同领域(方向)之间应当相互关联、相互支持,形成相对有机的学术整体。务实的学科“组织”需要有明确的准入规则。学科是一种有其既定预期目标的学术性组织,而不是一个主要职能与关注重心只在于资源分配的福利性组织,具备可在学科所设领域(方向)中承担具体的学科建设任务的实际能力者方可准入学科。务实的学科“组织”还需要有效的激励机制。学科对其成员的激励,既包括精神的,也包括物质的,两者缺一不可,学科的激励机制应当是公开的、公正的。三是积极的学科文化。积极的学科文化能让学科成员心情舒畅,充满活力;消极的学科文化则使学科成员情绪低落,士气消沉。积极的学科文化需要崇尚探索,支持学科成员探求真知、探究真秘、探寻真理。积极的学科文化需要尊奉平等,作为一种学术共同体或学术联合体的学科,特别要注意防止出现“一将功成万骨枯”的现象,防止在学科内部产生“我们”与“他们”的区隔。积极的学科文化还需要鼓励合作。在尊重学科成员的个人学术自由前提下,学科建设需要有一些诉诸学科全体成员的“共同”行动,包括共同决策、共同进行、共同监督,采取这些“共同”行动的前提是增强学科成员的“合作意识”,包括“关联意识”“联合意识”“求助意识”。所有这些“非典型常识”看上去似乎很“软”,实际上很“硬”,它们十分“强硬”地彰显着自己的存在,提醒着一切真心实意进行学科建设的人们:不能不重视、不能不善待这些“非典型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