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B505 文献标识码:A 一、导言 在写给海德格尔85岁寿辰的祝寿文章里,H.-G.伽达默尔(Hans-Georg Gadamer)提到,海德格尔对胡塞尔《逻辑研究》“第六研究”以及其中的范畴直观概念有着不同于其他学者的异常重视和偏爱: 相较于胡塞尔所有其他研究工作,青年海德格尔偏爱《逻辑研究》中的“第六研究”也并非偶然,胡塞尔在其中发展出“范畴直观”概念。今天人们从多方面认为,胡塞尔的这一学说无法令人满意,并用现代逻辑反对它。① 伽达默尔所说的“范畴直观”(kategoriale Anschauung)概念是胡塞尔现象学中最具有创造性同时也是最具争议的概念之一。②胡塞尔用这个概念来说明,我们如何把握一个命题的范畴成分,比如,“和”(und)、“是/存在”(ist)等范畴内容。在命题“天空和大海是蓝色的”中,“天空”“大海”“蓝色”等感性成分可以通过感性直观而被经验到,但是,“和”还有“是/存在”等范畴成分无法被我们的感官所把握。胡塞尔的范畴直观理论创造性地展示出,我们如何以感性直观为基础把握这些“范畴形式”,从而说明一个命题如何能够被直观(感性的和范畴的直观)所充实,以此为真理的本质提供了现象学上的重新解读。 海德格尔在他的著作中多次提到胡塞尔“范畴直观”概念的重要意义。他认为这是胡塞尔现象学在“意向性”概念之后的第二个重大发现③,并且强调这个概念为他的“存在问题”提供了重要指导。④ 然而,范畴直观概念本身在学界却引发了巨大的争议和怀疑。有学者认为,并不存在着胡塞尔所说的“范畴直观”现象。⑤还有学者指出,范畴行为作为一种被奠基的行为能否被称为“直观”是值得怀疑的。⑥最重要的是,作为“范畴直观”之基础的范畴展现学说(Lehre von der kategorialen Repr
sentation)⑦并不成功,因此无法为范畴直观理论提供有说服力的支持。⑧ 因此,学界对胡塞尔范畴直观概念的态度就像伽达默尔所刻画的,一方面是众多学者对此持有质疑和否定态度,另一方面是胡塞尔之后最重要的现象学家海德格尔极为看重这个概念。 而胡塞尔本人对“第六研究”以及其中的范畴直观概念和范畴展现理论是一个逐渐疏远和否定的态度。他在《逻辑研究》“第六研究”第二版前言中明确指出,他“不再赞同范畴展现的学说”。⑨虽然他认为“第六研究”是现象学中最重要的研究⑩,但是后来他实际上逐渐疏远了“第六研究”的思路。(11) 关于胡塞尔疏远“第六研究”的范畴直观概念,否定范畴展现理论,许多学者进行了专门的研究与讨论,但是,这些讨论的缺陷是,并未触及到最根本的质料—形式模式,或者未能充分展开这个模式的问题所在。因此,本文的任务是,首先澄清范畴直观概念的含义,然后,借鉴学界的研究成果展示出,这个概念所遭遇的核心困难是范畴展现理论所面临的质料与形式之间的关系问题,从而揭示出,后期胡塞尔为何放弃范畴直观概念的基础——范畴展现理论。 二、范畴直观理论 胡塞尔发展出范畴直观概念的最重要背景是他的真理理论以及与之相关的充实(Erfüllung)概念。 在传统西方哲学中,真理一般被看做命题和现实或者事态之间的符合,或者说是思维/意识/判断和对象的符合。但是,这种符合论的真理观有一个核心困难:观念上的思维(意见、命题和知识)和客观的现实具有本质上不同的存在方式,它们如何能够进行比较,并且形成“符合”的关系?这也是近代以来不断被讨论的认识论核心困难,即作为思维的主体如何能够认识作为广延物的客观实在。 胡塞尔通过充实概念对符合论真理概念进行了现象学上的重新解读,创造性地避免了传统符合论的存在论困境。充实是指这样一些行为,它们能够满足或者实现空的意向。比如,我们在房间中猜测“大海是蓝色的”,这个猜测是空的意向,但是,我们可以走到外面观看大海,从而确定大海是蓝色的,此时,这个空的意向就被感性直观充实了。 在这里就出现了胡塞尔现象学中最基本的真理概念:意识行为之间的相合(Deckung)。上述例子中的猜想和感知的相合关系在胡塞尔看来是最源初的真理现象。(12)这个真理概念是胡塞尔对符合论真理观的一个创造性贡献。他把真理的符合首先理解为行为之间的相合或者说直观对意向的充实,而这两者都属于意识行为的领域,因此,就避免了传统符合论的存在论困难。 然而,上述关于真理理论的说法中存在着一个重要的缺失。在一个命题“天空和大海是蓝色的”中,“天空”“大海”和“蓝色”等成分可以通过感性直观而被充实,但是,其他的成分,比如,“和”“是”等被称为范畴形式的成分,并不能通过感性直观而被把握。因为,我们显然不能通过眼睛直接看到“和”“是”等形式。如果“天空和大海是蓝色的”能够被充实,那么,就必须要说明这些范畴形式是如何被充实的。为此,胡塞尔发展出了“范畴直观”理论,以证明我们对这些抽象的范畴概念也可以进行“直观”和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