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研究表明,农村老年人比城镇老年人呈现更低的心理健康水平(孔宪焜等,2018;裴瑞娟等,2019)。整体社会支持的相对匮乏是农村老年心理健康水平较低的重要社会原因(张芳,2015),包括:代际关系松动或弱化(应星,2014;贾玉娇、范家绪,2019)、农村老年社会隔离感强、社会活动少等情况。如何提升农村老年人的社会支持,从而促进其心理健康成为亟待深入探索的问题。本文主要研究以下两个问题:一是农村老年人目前的社会支持情况如何,什么人提供何种社会支持,不同种类的社会支持对农村老年人心理健康是否存在差异性影响;二是探究社会支持提升农村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的微观影响机制。 一、以往相关研究 (一)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是指人们从社会关系网络中所得到的、来自他人的各种帮助与所需资源(张文宏、阮丹青,1999)。社会支持,按照功能划分包括:工具性支持(如金钱、生病照料等),情感性支持(如倾听、抚慰等)(Wellman & Wortley,1989;周林刚、冯建华,2005);按来源划分(支持由谁来提供),或以关系划分(如亲属关系、邻里关系等),或以支持源性质划分(如正式支持、非正式支持等)(陶裕春、申昱,2014)。林南则按照结构层次分类,将社会支持结构分为“内层-中层-外层”的嵌套系统。嵌套系统的内层是指亲密关系的支持,如有无配偶、子女支持等;中层是指社交网络支持,如朋友支持等;外层是指社区给予的支持,如参与社区组织数量等(Lin et al.,1999)。嵌套系统分类法既考察社会支持的整体结构,又兼顾每个层次中的具体关系,是一种较为综合性的分类方式。 研究发现,不同支持来源提供不同的支持。父母或成年子女的关系最具支持性,朋友提供的感情和工具性支持和兄弟姐妹几乎一样;邻居则主要提供日常陪伴和小的物质支持(Wellman & Wortley,1989)。对于中国农村老年人而言,亲属是最重要的支持者,儿子提供的支持类型最多,女儿提供较多的生病支持及部分情感支持,配偶提供的是情感支持和外出陪伴;朋友是社交支持的主要提供者;邻居提供小的实际支持和社交支持(贺寨平,2006);社区也会通过多种途径为老年人提供支持(丁志宏,2012);政府提供的支持则主要是正式制度支持,如养老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制度等。 (二)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机制 1.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的直接影响 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Harandi,2017;顾芮萌,2019)。配偶关系、子女数量与支持都与老年人心理健康存在显著相关(彭华茂、尹述飞,2016),子女支持作用大于配偶支持大于其他来源支持(李晓,2017);跟朋友交往具有正向影响(贺寨平,2002)。 2.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的微观影响机制 “压力源→社会支持→心理健康”模式:社会支持的缓冲器模式认为在压力存在的情况下,社会支持通过缓冲压力事件的消极影响对心理健康发挥保护作用;社会支持的主效应模式则认为无论个体是否面临压力,社会支持均能对心理健康发挥增益作用。两种模式均有研究给予支持(宫宇轩,1994;李强,1998)。 “支持结构→支持功能→心理健康”模式:林南(Lin et al.,1986)将社会支持区分为结构性要素和功能性要素。按照社会关系由亲密到疏远划分,结构性要素包括亲密关系、社交网络、社区;功能性要素包括工具性支持与情感性支持,感知性支持与实际性支持,常规支持与非常规支持这三个维度。结构性要素是功能性要素的基础,而结构性要素通过功能性要素才能对个体产生间接保护,从而促进心理健康。 一种隐藏的机制:“支持客观状况→支持质量评价→心理健康”模式:除了上述两种微观影响机制之外,文献中还隐含了第三种机制,本文将其总结为“支持客观状况→支持质量评价→心理健康”模式。支持客观状况,指的是社会支持呈现的外部客观特征,比较常见的指标如社会支持网中网络成员的数量、接触频率、异质性、其提供的支持功能类型等。支持质量评价,测量被支持者对所获支持在质的层面的感受与评价,被支持者对支持的满意度、充分性、负担感等评价均可以属于此范畴。社会支持满意度是支持质量的重要操作化指标(Vandervoort,1999;Benca-Bachman et al.,2020),研究显示它对心理健康有显著影响(Vandervoort,1999;Sheng et al.,2009;Crutcher et al.,2018);在中国老年人群体中这一影响同样存在(林笑微,2007)。社会支持充分性评价、负担感评价也被证明对心理健康具有显著影响(Lincoln,2000;Ogletree et al.,2019)。 相对于支持客观状况,支持质量评价能更直接、准确地对被支持者的心理健康产生预测作用。这类发现在支持满意度的研究中被多次证明(Doeglas et al.,1996;Vandervoort,1999;Chiou et al.,2009)。对支持充分感的研究也有相似发现(Oxman & Hull,2001)。支持质量评价比支持客观状况更可能对心理健康产生影响的原因是,相较于后者,前者包含了另外两个重要维度,一是所获社会支持的客观状况与个人主观需求的比较评估,二是对社会支持增益效果的结果评估。有研究指出,之所以支持满意度比起支持状况更与个体的幸福感相关,是因为单纯测量支持本身则无法评估支持状况与个人需求间的差异,而测量支持满意度弥补了这一缺陷,使测量能够真正评估支持是否符合被支持的意愿(Doeglas et al.,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