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正值改革开放40周年,包括行政体制改革在内的各项改革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步入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我国的机构改革也开启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八轮改革,新时代的机构改革既呈现出新的特点,也存在巨大的阻力。 一、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一)国外相关研究综述及动态 国外关于机构改革的研究主要是从行政改革的角度进行的,20世纪60年代以后,行政改革研究在世界范围内快速发展。以1968年锡拉丘兹大学召开的明诺布鲁克(Minowbrook)会议为标志的新公共行政突出强调社会公平和相关价值问题。20世纪70年代末以撒切尔夫人上台为标志的新公共管理运动真正开启了西方国家政府结构重组和再造的改革[1]。 以英国的大部制改革为例,早在20世纪60年代,英国便开始在内阁中组建超级大部(Giant Department)。1979年,以撒切尔为代表的保守党上台执政,先后推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发起了反对浪费和低效率的运动,成立了一个直接向首相负责的效率小组(Efficiency Unit),负责对政府各部门的效率进行评审,并寻求进一步改革的途径;实行大规模的私有化和政府结构性改革。1988年,根据效率小组提出的报告《改善政府管理:下一步行动方案》(Improving Management in Government:The Next Steps)报告(也称《伊布斯报告》),英国政府开始将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从政府各部分离出来,成立半自治性的执行局(Executive Agency)来承担执行工作[2]。 美国克林顿政府自1993年以来,积极推行压缩政府规模、裁减联邦雇员及放松管制的改革,将政府部门的一些机构建制转移出政府,将部门职能进行重组整合[3]2-3。 澳大利亚于1983年末发布了《澳大利亚公共机构改革方案》,确立了机构改革的总体目标,提出了整体性政府(Whole of Government)的策略[3]5。 日本国会于1998年通过了改革方案并制定了多部改革相关的法律,改革以执政党的施政纲领、政策目标、职能相近度以及利益的相关度为标准,以克服“部门主义”为目标,对内阁的各部委进行重新的调整、整合,使政府职能更趋合理。改革后日本政府内阁由原有的1府22省厅改为1府12省厅[3]6-7。 纵观西方的行政改革运动,可以看出其呈现以下发展态势:新公共行政学重点关注公平与效率的争论,到新公共管理运动关注政府重组和再造,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新公共行政学重点关注全球公共行政的走向,再到近年来的对公共管理理论的替代,重点研究和关注公共服务理论。 (二)国内相关研究综述及动态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已经进行了八次机构改革,2018年以前的历次机构改革都是从政府内部讨论改革问题,2008年以来的大部制改革,有了整体性治理、系统性思维的理念。新时代即2018年的机构改革将党和国家机构等公共管理组织作为一个整体看待,跳出政府来看待机构改革问题,是一种全新的改革视角。目前关于新时代机构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四十年来机构改革的总结。代表性的学者有高小平[4]、竺乾威[5]、周志忍[6]、沈荣华[7]、宋世明[8]、许耀桐[9]等;二是关于新时代机构改革的逻辑。这一研究主题的学者主要有张康之[10]、毛寿龙[11]、李文钊[12]等;三是有关机构改革背景下的地方机构改革问题。学者主要包括孙柏瑛[13]、李永清[14]等;四是重点探讨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重要性与国家治理。学者主要有唐任伍[15]、马怀德[16]等;五是聚焦地方机构改革问题研究。这一研究主题的学者有刘晨曦[17]、王顺顺[18]、刘军磊[19]等。 国内公共管理和行政学发展时间还不长,纵观有关行政(机构)改革的研究,前期受新公共行政学和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影响,比较重视政府重组(即机构改革)研究,研究相对零散。进入新世纪以来,从行政改革研究理念、研究方法、研究重点选择到系统研究、实证研究等各个方面都得到了进一步深化,同时,学界也意识到应加大行政改革理论及学科体系的研究。近年来,理论研究重点呈现以下趋势:从公共管理理论转向服务型政府及公共服务理论,从治理理论转向多(中心)元治理理论及整体性治理理论。 二、大部制与我国大部制改革历程 20世纪80年代以来,行政改革浪潮——新公共管理运动席卷全世界,大部制就是在这种改革运动中应运而生的。大部制是大部门体制的简称,是指政府将性质相似、职能类同、业务相近的政府部门进行有机整合,从而达到统一、精简、效能的目的,有效化解政府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等问题,以提升公共服务品质。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至今,中国先后进行了大规模的行政体制改革。经过40年的调整与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包括2018年的改革,期间已进行了八次行政体制改革,详情见表1。 表1 改革开放以来历次机构改革概况
时间 | 国务院部门数量 | 主要变化 | 改革文件名称 | |
1982年 | 国务院所属部委、直属机构和办公机构由100个裁并调整为61个 | 较大幅度撤并了经济管理部门,并将其中一些改为经济组织。国务院工作部门从100个减为61个。其中,部委由52个裁并为42个;直属机构由42个裁并为15个;办事机构由5个裁并为3个。新增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 | 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问题的决议 | |
1988年 | 国务院部委由45个减为41个 | 国务院部委由原有的45个减为41个,直属机构从22个减为19个,非常设机构从77个减到44个。国务院共撤销12个部委,新组建9个部委,将农牧渔业部更名为农业部。新华社改为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不再列入国务院行政机构序列 | 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 | |
1993年 | 国务院组成部门、直属机构从86个减少到59个 | 国务院原有组成部门42个,调整为41个,减少1个;原有直属机构19个,调整为13个,减少6个;原有办事机构9个,调整为5个,减少4个。同时,取消15个部委归口管理机构的称谓,改为部委管理的国家局,仍设15个。国务院的非常设机构也进行了大幅度的裁减,由85个,减少到26个 | 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 | |
1998年 | 改革后,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组成部门由原来的40个减少到29个 | 不再保留的部委有15个,新组建4个部委,3个部委更名 | 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 | |
2003年 | 国务院组成部门变为28个 | 设立国资委、银监会,组建商务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安监总局,将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改组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 | |
2008年 | 改革后,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组成部门设置27个 | 这次改革,国务院改革涉及调整变动的机构共15个,正部级机构减少4个 | 国务机构改革方案 | |
2013年 | 改革后,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设置组成部门25个 | 这次改革,国务院正部级机构减少4个,其中组成部门减少2个,副部级机构增减相抵数量不变 | 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 | |
2018年 | 改革后,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设置组成部门26个 | 这次改革,国务院正部级机构减少8个,副部级机构减少7个 | 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