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0398(2020)03-0009-11 全球化推动了世界各地政治、教育、经济及文化的交流与合作,使得高等教育全球化成为必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在高等教育领域开展了一系列促进全球化发展的教育活动。如合作办学、跨境教育、国际学生项目等,积极应对全球化发展趋势,并持续不断地将全球化维度整合到高等教育之中[1]。 随着高等教育全球化的发展,我国也出台了许多政策措施以提升高等教育全球化水平,在扩大高等教育开放的同时,努力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人才。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提高我国教育的国际化水平,培养在国际上有竞争能力的专家学者,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国际人才”[2]。2015年,国务院出台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强调,要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国际视野、科学精神和创业意识、创造能力[3]。201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要建立教育对外开放的长效机制[4]。高校鼓励、支持并丰富大学生的全球化学习经历,提升其全球化能力,对推进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全球化具有重要意义。 高等学校开展校内国际化活动和组织学生出国留学、交流等活动是培养大学生全球化能力的两种重要方式。本研究利用了对西安交通大学本科生学习经历调查数据,分析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全球化学习经历及对其全球化能力发展的影响,期望对高校丰富和优化大学生全球化学习经历,促进其全球化能力发展有所启发。 一、研究文献概述 (一)全球化学习经历的概念 国内外有许多学者对大学生的全球化学习经历进行过讨论。例如,卡利朱里(Caligiuri)等人认为,全球化学习经历即是全球化学习活动,既包括本土的,也包括国际的[5]。维德曼(Widmann)等人结合其所在学校的教学经验提出,培养工程专业本科生全球化能力的学习活动,除学校正式的课程外,还包括开展国际项目,与不同国别学生合作,参加国际性课外活动(如学生服务组织、无国界工程师)等[6]。布拉斯坎普(Braskamp)等人认为,学生的海外学习经历是其全球化学习经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7]。约翰逊(Johnson)等人虽没有明确定义全球化学习经历的概念,但认为促进学生全球化能力发展的学习包括其接受的全球化教育以及参与的全球化项目[8]。索里亚(Soria)等人将学生的全球化经历分为海外学习参与和国内全球化学习参与两类,主要涉及大学生参与全球化活动如全球化课程、全球化科研活动、全球化社交活动等[9]。高德利(Gaudelli)等人认为,学生的全球化学习经历是一种具有连续性、合理规划的对不同文化感受与融入的过程,而不是远距离观察不同群体的文化。他们认为,海外留学是学生全球化经历的一部分,可以根据持续时间的不同分为长期项目或短期,还可以根据是否有计划性和外在资源支持分为正式的课程和非正式的参观等[10]。齐勒(Zierer)根据学生全球化经历发生的地点和内容,将其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海外学习经历,二是海外实习经历,三是非海外的全球化经历[11]。文东茅等人认为,学生的全球化学习经历可以分为两种:一是比较直接的方式如出国学习,二是利用高校资源在国内完成相应的学习[12]。 由此可见,高校学生的全球化学习经历不仅包括在海外参与的学习活动,还包括在国内参与的全球化学习活动;同时,就具体内容而言,学生的全球化学习活动可以分为课程类、项目类、新闻信息类、社交类等。 (二)全球化能力的概念 兰伯特(Lambert)认为,一个具有全球化能力的人应具备一定的时事认知,可以产生情感认同,有积极态度和相应的外语能力,同时具有发现外来事物价值的能力[13]。卡利朱里(Caligiuri)等人认为,个体的全球化能力可以分为三类:一是个性特征如具有开放性和适应性;二是世界性知识;三是处理跨国跨境事务的能力[5]。奥尔森(Olson)等人认为,个体的全球化能力是其充分掌握基础知识,具有感知力与理解力,以及能够在全球联系的世界中进行跨文化交际沟通的能力[14]。亨特(Hunter)认为,个体的全球化能力包括知识、技能、态度以及必需的经验等,其目的是促成不同群体之间的合作[15]。与亨特(Hunter)等人提出的概念相似,维德曼(Widmann)等认为,工科专业本科生的全球化能力可以从知识、技能和态度三个方面进行界定;学生应该具备区分不同国别工程师与非工程师的知识,具有在不同国家从事工程技术专业活动的能力,以及与不同国家人员共同合作的能力[6]。约翰逊(Johnson)等人认为,个体的全球化能力由关于全球性事务的知识、对全球性时事的兴趣以及参与全球性事务的行动组成,可以通过知识、技能以及兴趣三个维度进行测量[8]。曼西亚(Mansilla)等人将个体全球化能力定义为理解和处理具有全球化意义问题的能力与意识,具体包括四个方面:(1)具有超越当前环境的问题意识并明确一个合适问题进行研究;(2)能够理解尊重与自己不同的观点,并能清晰的阐述、解释自己的理念;(3)打破地理、语言、文化以及思想的壁垒,与多元化的群体进行交流;(4)采取行动参与到全球化的活动中[16]。斯格俾斯(Skrbis)认为,个体的全球化能力由态度、知识和技能三个方面组成,并强调应该包括开放的态度、一定的世界史知识和跨文化互动技能[17]。齐勒(Zierer)认为,个体全球化能力由批判性思考、自我领导和跨文化交流三部分组成[11]。吕林海等人认为,个体的全球化能力是指在全球化情景中,基于良好的全球化意识和理解,而进行有效沟通、交往的能力,包括理解和交往两个维度[18]。储云云等人认为,个体全球化能力包含认知和非认知因素,是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建立有效、相互尊重的关系所需的知识、理解力、技能和态度[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