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610(2020)01-0095-08 在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学生资助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这样讲,自从人类社会有了早期高等教育机构,就出现了一些形式的学生资助[1]。而现代意义上的高校学生资助,则是指政府、高等教育机构(高校等)为保障学生接受的高等教育权利、实现高等教育公平而制定和实施的一整套制度或体系。这一制度或体系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在美国高校开始出现,20世纪60-90年代开始普遍实施、并逐步成型,其后被其他国家所引入或借鉴。进入21世纪,一些国家的高校学生资助都呈现出不同的变化,我国高校学生资助体系也迎来大发展、大转型。 在此背景下,有关高校学生资助问题也就成为一个研究热点。但无论是在谷歌(Google)学术上搜索“Student aid and Higher Education or University”(高校学生资助),还是在中国知网上以“高校学生资助”或“高等教育学生资助”为主题进行精准检索,检索结果大多为经验总结性研究,鲜有系统性分析或综述。文献综述是在全面收集、大量阅读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对在一定时期内取得的研究成果、存在的问题以及新的发展趋势等进行系统、全面的叙述和评论[2]。因此,文献综述不仅可以使研究者熟知某一领域的主要问题,如研究背景、现状、热点等,还可以将该领域的研究置于一个更大的框架和背景中,激发研究者新的思想和研究灵感。本研究所论述的学生资助是指从政府到高校层面甚至是全社会的一整套保障学生高等教育权利、保证高等教育机会公平以及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高校学生资助体系,是置于制度、政策以及实践的大框架、大环境下的概念,包括资助目标、组织结构、资助模式项目以及资助考评管理等各方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70年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70年,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资助一直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基于此,本文的基本立论是,学生资助与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紧密相关,已成为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实现高等教育公平以及整体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共同命题。那么,由此带来的研究问题是,高校学生资助的发展及研究历程的基本特征是什么?是否具有代表性以及还有哪些争议和遗留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为了尽可能全面系统梳理出我国高校学生资助相关研究的发展历程,本文将借助中国知网等核心数据库,以“滚雪球”的方式尽可能查找到所有的相关文献,在总结和分析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延展性反思,以期为今后高校学生资助问题研究以及相关实践工作开展提供一些借鉴、启示和建议。 一、历史追溯:高校学生资助研究的演进阶段 经查阅文献发现,国内学界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高校学生资助制度发展演进阶段存在着许多划分标准,有的以历史事件为标志(国家、教育部发布的文件或者某一会议)[3],如1950年的第一次全国高等教育会议;有的则以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时间点为标志[4],如院系调整和恢复高考。但被大多数学者认可的划分标准是以我国高等教育学生资助制度的发展变迁为节点,主要有二阶段(免费高等教育向资助与收费并存的转变)[5]、三阶段(“免费+人民助学金”到“收费+人民助学金、奖学金”再到“收费+人民奖助学金+贷款”为节点)[6]和四阶段(形成期、改革期、完善期和成熟期)[7]。本文更倾向于划分更为细致的四阶段,即我国高校学生资助从50年代形成期的“免费+人民助学金”到80年代改革期的“人民助学金与人民奖学金并存”的学生资助制度,再到90年代完善期开始形成“奖、贷、助、补、减”的混合资助制度,直到2007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建立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标志着成熟期的“奖、助、贷、补、减、勤、免加绿色通道”的现代学生资助制度基本成型。 虽然在高校学生资助制度改革以及政策更替的阶段划分有着众多标准,但有关高校学生资助的研究演进大致可以划分为两大阶段,且分别有着不同的理论基础,相关研究也正是在这些理论基础上得以开展。 (一)免费高等教育阶段 我国高校学生资助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全资助的免费高等教育为主要特征,强调高等教育为国家服务的社会属性,侧重保障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具有教育公平的特性。其中,为其奠定理论基础的是以下两种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其一,人力资本投资理论。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Thodore Schults)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着手人力资本理论研究,在其发表的重要论著中,如《教育与经济增长》(Educ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第一次明确全面地阐述了人力资本及人力资本投资理论,并应用于教育投资。舒尔茨通过实证研究认为高等教育投资增长的收益比其他类型投资的收益率要高,而大学又是提供这种教育的机构,为此,应资助更多国民接受高等教育[8];贝克尔(Gary Becker)进一步论证人力资本投资理论,也得出同样的结论[9]。基于这一理论的观点认为,高等教育对经济发展具有明显收益,于是,国家或政府为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提供充足的资助也就有其必要性。其二,教育公平理论。柏拉图(Plato)是第一个提出教育公平理念的学者,其代表作《理想国》阐释了教育公平的含义:使每个人能力得到发展,有相同的教育机会[10]。这些有关教育公平的研究为全社会带来一个共识:高校学生资助就是要保障所有人在最低限度上享有与提供给其他人同等程度的优质教育的机会,所有人都享有对他自己来说是最好的教育权利[11]。“免费+人民助学金”资助制度的实施,正是这两个代表性理论的中国化诠释与“中国方案”,它是对当时老解放区免费招生的高等教育模式的承袭,是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急需培养各方面建设人才的需要,也充分体现了国家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