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扶贫70年:范式演进与攻坚方略 胡守勇(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求索》,2020.1.188~195 文化扶贫是国家扶贫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独特的减贫功能。新中国成立70余年来,文化扶贫经历了改革开放前直面普遍贫困的建构范式、改革开放后聚焦绝对贫困 的辅助范式和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的主体范式。在脱贫攻坚的决胜期,文化扶贫既要立足当前服务精准脱贫,又要着眼长远谋划“后扶贫时期”的扶贫方式。要从树立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 提高文化精准扶贫的效能、拓展区域文化振兴的路径、构建文化扶贫的长效机制等四个方面探索相对贫困条件下的文化扶贫方略。 一、改革开放前(1949-1978):直面普遍贫困的建构范式:新的意识形态教育;开展识字扫盲运动;建设新的文化事业;建构新的文化生活。 二、改革开放后(1978-2012):聚焦绝对贫困的辅助范式:文化为辅的扶贫基调;社会力量的强力推动;纳入国家扶贫事业。 三、党的十八大以来(2012-):全面建成小康的主体范式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文化功能的定位经历了从辅助性社会资本到国家软实力核心的转变过 程,文化的政策定位也经历了从单一功能到全面功能转变的过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下,文化建设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重要地位更加凸显,人的发展的全面性要求更加突出,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指引下,文化扶贫的相对独立性得到更多的认同,形成了新时代文化扶 贫的主体范式。(一)主体地位逐步突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文化扶贫既是改造贫困文化、巩固扶贫成果,遏制返贫、阻止贫困 代际传递的战略选择,又是提高贫困群众文化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消灭绝对贫困的关键和根本。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贫困地区的基层文化事业曾经受到一定程度的市场冲击,从“五位一体”总 体布局来看,贫困地区文化建设的滞后是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短板,只有专门进行有针对性的 文化扶贫才能加快弥补贫困地区文化建设的历史欠账。另一方面,按照现行物质偏向的“两不愁、三保障”要求和评价体系,实现脱贫摘帽后,如果没有贫困群众文化生活方式的转型和文化生活质 量的提高,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成果可能就难以巩固。为此,文化扶贫不再局限于物质帮扶的辅助层面,其在国家扶贫事业中的主体地位逐步突出,有计划、有目标、有步骤地开展文化帮扶成为实 现精准脱贫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需要。 ( 二) 顶层设计日渐完备。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视域下,文化建设水平是全面小康建设质量的重要标志,文化民生是国 家民生事业的重要内容,文化生活质量是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的重要标志。国家从三个层面强化了对文化扶贫的顶层设计。一是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实现贫困地区跨越式发展。二是在国家扶贫战略中对文化扶贫具体化。2015 年后我国扶贫开发工作进入 新的阶段,精准扶贫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家对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建设更加重视。党的十八届五中全 会明确提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引导文化资源向城乡基层倾斜”。三是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明确贫困地区文化振兴。中共中央、国务院2018 年9 月发布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 2018-2022 年) 》在坚决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部分提出要注重扶志扶智,引导贫困群众克服“等靠要”思想,逐步消除精神贫困。论述了繁荣发 展乡村文化的战略要求,并从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乡村文化生活 三个方面提出了具体任务。( 三) 实践内容更加丰富。新时代的文化扶贫工作全面性、系统性更强,全国上下开展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实践活动。一是从区域角度提出贫困地区的文化扶贫任务。二是从群体角度推进特殊群体的帮扶措施。三是因地制宜组织实施重大文化扶贫项目。 四、面向未来:基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文化扶贫方略 到2020年,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进而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 国建设新征程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庄严承诺。在脱贫攻坚的收官期,要超越既往“技术范式”的局限,引入以“整体性、结构性见长的伦理范式”,谋划既立足当前服务精准脱贫,又要面向“后扶贫 时期”相对贫困条件下的扶贫方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