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提到要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攻坚战,提升制造业竞争力。英国著名供应链管理专家马丁·克里斯托弗于1992年指出:“21世纪的竞争不再是企业和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和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发达国家普遍将供应链上升为国家战略,竞相掌握全球供应链主导权。当前全球供应链处于解体和重构的转折关键期,深入研究其变化进程及未来趋势,为我国在本轮全球供应链解体和重构过程提供政策建议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全球供应链发展综述:解体、重构和升级 供应链的概念于20世纪80年代正式提出,但其萌芽在18世纪的全球性产业转移中已出现。 (一)全球性产业转移与全球供应链变化的联系 全球性产业转移导致跨国企业资源配置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企业供应链的内部结构和管理形式上,更体现在产业链的组织形式上。一般而言,全球性产业转移伴随全球供应链重构。跨国企业进行产业转移的实质是核心企业脱离或疏远原供应链(“脱钩”),在更具有比较优势的国家或地区充分利用新的原料、劳动力和技术等资源实现供应链重构。因此,梳理全球性产业转移的沿革、路径与规律有助于全面审视全球供应链发展历程。 (二)全球性产业转移沿革、路径与规律 为推动产业升级,一国或地区在供需条件变化后便可能引发产业转移。如表1所示,历史上共完成了四次全球性产业转移。每一轮大规模产业转移的完成时间逐渐缩短,从100年、50年到20年;目前正处于第五次全球性产业转移阶段。 如表1所示,上述几次大规模的全球性产业转移直接导致世界制造中心转移。当前又出现了以中国为中心的双路线输出现象,从而引起全球制造业供应链的解体、重构与升级。 研究发现,全球性产业转移有以下路径和规律:一是普遍从低附加值产业向中高附加值产业演进(见图1);二是呈梯次转移特征(见图2);三是制造业扮演重要角色并逐渐转变为全球性活动。尤其是托马斯·弗里德曼(Thomas Friedman)等提出的“世界变得扁平(The world has become flat)”概念深入人心,企业在采购和制造方面较少考虑国界因素,从而推动供应链高度全球化。四是产业转出国受内部需求(如产业升级、降低成本)和外部压力(如贸易战)影响进行产业转移和结构升级。如美日贸易摩擦从纺织品战到汽车战再到半导体战,是日本产业在内部驱动和外部推动下升级的过程。 表1 历次全球性产业转移
历程 | 时间 | 输出地 | 承接地 | 主要产业 | |
第一次 | 18世纪末至19世纪上半叶 | 英国 | 欧洲、美国 | 钢铁 | |
第二次 | 20世纪50至60年代 | 美国 | 日本、原联邦德国 | 钢铁、纺织 | |
第三次 | 20世纪70至80年代 | 日本 | “亚洲四小龙” | 纺织、钢铁、化工、造船、汽车、电子 | |
第四次 | 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 | 日本、“亚洲四小龙”、美国 | 中国、东盟 | 劳动和资本密集型产业、部分低附加值的技术密集型产业 | |
第五次 | 2012年至今 | 中国 | 东南亚、美国、日本、欧洲 | 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产业向中国中西部和东南亚等地区转移,技术密集型产业、高附加值产业向美国和欧洲回流 | |
资料来源:作者整理。
图1 价值链的微笑曲线 资料来源:广证恒生证券研究所。
图2 产业梯次转移路径 资料来源:作者整理。 (三)产业转移是全球供应链解体与重构原因 产业转移导致转移企业原属供应链环节(如利益相关方、成本构成、战略规划、物流配送)产生重大变化,从而引起供应链重构。前四次全球性产业转移过程中全球供应链不断解体、重构,组织形式依次呈现纵向集成→企业联盟→混合模式→外包模式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