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X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12X(2019)-06-0024(0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将生态文明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前者提出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后者对生态文明制度进行了系统完整的表述。党的十九大将“生态文明”列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论述更为具体,使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着力点更明确、针对性更强。本文拟全面回顾我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演进历程,总结其改革成果与宝贵经验,并针对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所面临的复杂形势和深层次问题,按照新时期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新目标新要求,进一步从制度体系、组织架构和运行机制等方面提出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未来取向。 一、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理论阐释 1.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生态文明,指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狭义的生态文明,指社会文明的一个方面。此外,生态文明还是一种发展理念和一种制度属性。生态文明,指新的社会发展形态和人类文明形态,它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核心,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是生态经济学、生态哲学、生态伦理学等理论的发展和升华,是人类遵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贯穿于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全过程和各方面,是发展理念的根本转变和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型。[1] 2.生态文明体制 体制实质上指特定的制度体系,制度化的组织方式与运行机制,并需要相应的政策与法律予以支撑。[2]生态文明体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生态文明体制,是指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所需的各种基础性、常态化的支撑条件和保障体系的总和,由制度体系、组织架构和运行机制构成,分别解决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动力、主体和途径问题,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狭义的生态文明体制,是指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组织机构设置、职能划分和权力配置等,相当于上述广义理解中的组织架构部分。本文的生态文明体制是指广义上的概念,即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而建立的制度体系、组织架构和运行机制。[3] 3.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是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发展观念的一场重大变革,要求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以建设美丽中国为目标,以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为核心,以解决生态环境领域的突出问题为导向,构建起包括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空间规划体系、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资源有偿使用、生态补偿制度、环境治理体系、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体系、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以下简称“8项制度”)在内的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推进生态文明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4] 二、中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历程回顾 新中国成立以后,针对日益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党和国家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政策措施。20世纪70年代,在国际生态环境保护理念和思想发展发生重大变革的背景下,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提出应从战略上看待环境问题,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有关环境保护的文件。但这一时期,生态环境保护未能在社会主义建设全局中置于应有的位置。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生态文明体制在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逐步构建起来,生态文明建设主体、资源配置方式、实施外部性控制的法理基础等不断发生变化。 1.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起步和探索时期(1978~1999年) 改革开放以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环境污染、能源危机等逐渐暴露出来。鉴于此,我国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国生态环境保护的经验,与时俱进地展开了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 (1)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探索与总结 一是将环境保护上升为基本国策。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便开始探索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二者的关系。1983年,第二次全国环保会议将“环境保护”确立为基本国策,明确了以“三建设”“三同步”实现“三效益”相统一的方针政策。党的十三大强调,在推进经济建设的同时,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很好地结合起来。1989年,第三次全国环保会议形成了坚持预防为主、谁污染谁治理、强化环境管理三大环境政策。党的十四大把“加强环境保护”作为我国改革和建设的十大任务之一。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把“经济建设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需要正确处理的12个重大关系之一。这一时期,初步形成了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和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