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2338(2020)01-0086-06 DOI:10.12192/j.issn.1674-2338.2020.01.012 早在浙江两级师范学堂时期,一师国文教师的阵容便已十分齐整。众所周知者自不必提,经多方考证钩沉,确认1908年沈尹默亦曾在该校教授过国文①。教员中仅太炎门下便有马叙伦、钱家治、朱希祖、沈兼士,还不包括未教授国文的鲁迅与许寿裳。 若以校史中最为引人瞩目的重大事件——1909年的“木瓜之役”与1920年的“一师风潮”为坐标,其间历经1915年的“新文化运动”与1919年的“五四运动”等背景,点检十余年中的师资谱系,适可谓亦新亦旧、守成启新。计有前清解元郑永禧,举人徐道政、范耀雯、魏友枋、张胆,长于宋理学、目录校勘学的单不庵,在词学上颇有造诣的刘毓盘;然后便是以国文教学改革著称的陈望道、刘大白、李次九、夏丏尊;及至“一师风潮”之后来校的朱自清、俞平伯、刘延陵、叶圣陶、王祺、许宝驹、张凤等。 这样强大的阵容,放诸清末民初,不独是初等、高等师范类学校,便是遍寻全国的大中学校,也不定得见。其中,马叙伦、朱希祖、沈尹默、沈兼士、魏友枋、单不庵、刘毓盘、朱自清、俞平伯等此后相继调往北大任教,鲁迅亦长期在北大兼课。陈望道、刘大白、夏丏尊诸师后来也去上海各大学任教,或可引以为证。 可以说,一师的国文科并非始自国文教学改革后骤然兴盛,而是自始至终都丰厚饱满,且具有可深入探寻的层次与蕴藉。在同是《浙江新潮》创办者的阮毅成的叙述里,范耀雯“为饱学之士,并乐与学生接近,且常以鼓吹革命之刊物,密示同学。故学生往往倡言光复汉物,驱逐胡虏,毫无顾忌”[1](P.196)。而另一位举人出身的教师魏友枋,其为宁波效实中学撰词的校歌亦传唱至今:“海内共和伊始,看多少莘莘学子读书谈道其中。是社会中坚分子,是国家健儿身手,正宜及时用功。” 沈兼士也随乃兄沈尹默先在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任教,后又同去北大,任北大国文门主任,与沈士远、沈尹默两位兄长一起,并称“北大三沈”。蔡元培在《我在教育界的经验》一文里对二沈的旧中启新之举予以肯定:“北大的整顿,自文科起。旧教员中如沈尹默,沈兼士,钱玄同诸君,本已启革新的端绪。”[2](P.9)沈兼士长于文字训诂,但同时亦是中国新诗的倡导者与先行者之一。其诗作《小孩和小鸽》(“八年秋天在香山旅馆”)[3](P.53),诗句虽长,略近散文诗,但时空推移与转换的境界勾勒却层次叠出,从容自然,可辨诗人的用心与写作白话诗的日渐成熟。 一师教员人才济济,学生查猛济与曹聚仁曾请教学业于刘毓盘、单不庵之门,“一时言考据词章之学者,必称两先生”[4](《江山刘先生遗著目录叙》,P.1)。 刘毓盘以词学名世,所著《词史》博考词“句萌于隋,发育于唐,敷舒于五代,茂盛于北宋,煊灿于南宋,翦伐于金,散漫于元,摇落于明,灌溉于清初,收获于乾嘉之际”[4](P.213),凡一千三百余年以来演变之大势,前无成规,开启先河。 据曹聚仁说法,《词史》系“刘师讲学北京大学时之手稿”[4](《〈词史〉跋》,P.1)。但不知此前在刘毓盘任教浙一师时,《词史》是否即在编写中,抑或已有初稿?一如查猛济、曹聚仁等一师学生当年又是如何亲聆刘师讲授词史、词曲学的,有无讲义,皆少有记录。 世事动荡,刘毓盘于1919年秋由一师出走北大;而“五四运动”及至“一师风潮”时,查猛济亦因参与创办《浙江新潮》周刊,积极鼓吹新思想,旋遭开除。然则学缘虽尽,学脉犹存。适如查猛济所记:“丁卯之役,余以党禁,违难走高丽”,“而江山先生《词史》之稿,犹为余所珍藏”。[4](《江山刘先生遗著目录叙》,P.1)此语似与曹聚仁《词史》系北大讲稿说略有抵牾。未知查猛济1927年远走异域时所珍藏的,究竟是其一师时聆听《词史》课的笔记,还是刘师任教北大后寄赠的讲义,一时难以查考。 虽有此类遗憾,但查猛济、曹聚仁无愧为刘毓盘亲授弟子应是确然无疑的。证据之一,刘师病殁,单不庵师将刊印《词史》一事嘱托查猛济、曹聚仁,毫无其学历仅中师毕业,能否胜任之虞,而曹、查二人则不负单师信任,校勘考订,并撰以序跋,终交由上海群众图书公司出版。尤为感人的是,这曲曲折折三四年间,查猛济经历了大革命失败,频遭通缉,然而即便是流亡途中,或者隐居乡间,贫病交加的他仍一直勉力而行。而当史家对于刘毓盘治学考据有欠专精予以批评时,查猛济特撰《刘子庚先生的词学》《与龙榆生言刘子庚先生遗著书》诸文②,为刘师一辩。姑且不论查猛济卫师心切,论辩中辞锋或有所失度,但就能挺身与方家商榷之功力,足以印证其深得刘师词学真传。 刘毓盘虽学渊传统,但并不泥古守旧,单论其授课,不局限于“词章”,而是得风气之先,率先引入西方“文学史”理念,编撰讲授《词史》,便可见其值此新旧交替的时代,承前启后之功。 说及刘师,刘毓盘的另一位一师弟子曹聚仁也惯于将他与单不庵师相提并论,称“刘单二师,淹通该博,为一代宗”[4](P.1)。较之刘毓盘,单不庵其实更是一位与时俱进的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