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1月,全国高校文科统编教材《中国现代文学史》(唐弢主编)编写组成员摄于中共中央党校。前排右起:刘泮溪、刘绶松、唐弢、王瑶、李文保。后排左1至左7:万平近、严家炎、樊骏、吴子敏、许志英、黄曼君、张恩和、蔡清富、王德宽、陈子艾、吕启祥 唐弢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出版,是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建设的一项阶段性重要成果,在一段时间里,无论对现代文学教学或研究都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国现代文学史》(唐弢主编—下略)出版“前言”明确指出:“本书系教育部统一组织编写的高等学校中文系教材”。即该书不是某一个人行为,亦非某一单位的项目成果。 《中国现代文学史》分上下两册(上册又分第一分册和第二分册)。从1961年初夏开始编写至1980年底印成,历时近20年,中经十年“文化大革命”,具体工作时间分两个阶段:一、自1961年初夏开始集中人力组成编委会,到1964年夏完成全书讨论稿,近60万字,历时三年;二、自1978年9月起,重新恢复和建立编写组,至1979年夏大体写完初稿,后经讨论、修改和局部重写、改写,终于在1980年5月完成全书定稿付排印刷。笔者有幸参与了两个阶段的编写工作,身处“历史现场”,对亲身经历的事情比较了解。 一、背景和缘起 1950年代末至1960年代初,在经历了“大跃进”“浮夸风”“共产风”之后,全国处于自然灾害和“困难时期”,政治、经济形势都比较严峻。中央认识到“左倾”带来的危害,开始在各个领域采取一系列纠偏措施。在文化教育战线即着手纠正此前“教育革命”中简单粗暴的“插红旗、拔白旗”的错误做法。 1959年底,全国文化工作会议向中央书记处汇报高等学校的教材问题,即当时在“敢想敢做”和“红青年胜过白专家”口号鼓动下,甩开专家教授(或把老教师边缘化)自己动手编写教材,编写出的教材存在严重的简单化、概念化、政治化等问题。这些问题引起了中央的重视。1960年9、10月间,中央书记处会议正式决定编写高等学校文科教材。随后,中央书记处书记彭真受总书记邓小平的委托,向周扬下达任务,并要他立下军令状,限期解决文科教材中存在的问题。1961年4月11日至25日,高等学校文科与艺术院校教材编选计划会议在北京召开,12日,周扬在会上做长篇讲话,总结1958年教育革命的经验,就文科教学中的几个关系问题和教材编选方针做了全面系统的阐述。这次会议拉开了全国高校文科教材编写这一巨大工程的序幕。 二、《中国现代文学史》编写组的成立和成员执笔分工 按照高教部的部署(当时另有教育部负责全国中小学教育),这次编写高校文科教材,几乎覆盖了高校文科所有学科。各科教材根据一些重点高校教学研究实力,分由各校牵头负责。如北京大学负责《中国文学史》(游国恩、费振刚主编)和《古代汉语》(王力主编)两科,复旦大学负责《现代汉语》(胡裕树主编)等等。《中国现代文学史》最初考虑交由北京师范大学负责。这一任务当然地落在中文系我所在的现代文学教研组头上。对此,北师大中文系领导十分重视,系总支书记陈灿亲自挂帅,现代文学教研组主任李文保领头,成员几乎包括了教研组全体教师。陈灿一再动员,说这是上级领导对我们的信任和重视,也是我们培养人才锻炼队伍的极好机会,大家必须全力以赴,以打硬仗精神,坚决完成好这一任务。 不过,实事求是地说,当时的北师大中文系现代文学教研组力量比较薄弱,特别是缺少有实力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本来,50年代初,北师大中文系现代文学有一位不但在现代文学专业内颇有影响,而且在全国文化界也有很高声望的叶丁易教授,他在1955年即出版了《中国现代文学史略》,是建国后继王瑶出版的《中国新文学史稿》之后第二部中国现代文学史专著,可惜他在1953年由高教部派往莫斯科大学讲学时,于次年6月27日因突发脑溢血病逝于莫斯科大学讲坛(专著《中国现代文学史略》为他逝世后次年出版)。另一位比叶丁易先生资格还老、声望也高的李何林先生,50年代初也在北师大中文系执教,但不久就调往南开大学。现在的李文保教授资格也相当老,1936年北师大毕业,曾参与1932年11月27日鲁迅到北平师范大学讲演的接待工作,但他后来主要从事革命活动,影响了他在学科专业方面的建树。可能陈灿和李文保先生有自知之明,也可能高教部知道北师大的实际情况,很快决定让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来人加强北师大的力量。 据说,1961年5月初,高教部获悉文学所已经动手由唐弢负责编写一部《中国现代文学史》,即想让文学所和北京师大合作,一起编写现代文学史。当时对这部文学史要求不高,只要求以现有文学史中公认较好的一本为底子、吸收其它本的长处,并根据各本所提供的材料范围,做一次审查订正推敲,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强革命性和科学性。但对完成时间要求较急,即要求8月底完成,供新学年开学使用。周扬在同唐弢等人的谈话中也说到希望有一部较好的文学史出世,对原材料重新摸一次,搞出一部观点稳妥、材料丰富的文学史,但说这要待下一步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