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B51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660(2019)06-0087-08 胡塞尔拥有一种独特的“现象”经验,它是在主客关系当中得到规定的,特别涉及对于感知现象的意向分析,但其意向性现象理论的真正指向是特定种类的对象与我们的意向方式之间的“相应”“一致”关系:对象只能被给予(被意识体验),对象的基本形式最终取决于作为意识体验的意向性种属。如果仅仅在胡塞尔的用语中理解“现象”,作为经院式的现象学研究是足够的。然而,现象学的真正精神是面向事情本身。鉴于此,本文的目标并不是阐释“胡塞尔的”或者“海德格尔的”现象经验,而是考察作为事情本身的“现象”的现象经验。为此,我们需要检验这一概念经验的前史和后史:从胡塞尔对于“现象基本经验”的“奠基性表象”规定出发,与康德和叔本华的表象概念相对照,通过海德格尔思路(对表象式思维进行克服的努力)的过渡,关联到几个家族相似的概念——布伦塔诺所提出的作为行为质料的奠基性表象(Vorstellung)、古希腊哲学中的关键概念ε
δο
(Eidos、本质、形式、种类)、柏拉图的
δ
α(Idee、理念、相)、海德格尔现象学的核心词语“无蔽”αλ
θεια(去除—遮蔽,真理),等等。 经过“现象”经验的前史和后史的考察,将回到我们自身对于现象学“现象概念”进行理解的跨文化解释境遇。如果仔细考察现象学家们的现象学描述方式,就会发现他们进行了大量造词或赋予已有概念新含义的工作,例如现象学这一名称的核心词“现象”(Ph
nomen)。这对于汉语翻译乃至立足于汉语文化语境来理解现象的基本概念经验造成相当大的障碍。如果汉语思想语境下对于这些概念的理解没有真正回归到我们的切身感知经验,那么现象学对于我们而言仍然只是一种“经院哲学”,而不是“面向事情本身”的活生生的现象学。本文的后半部分尝试借助汉语的“象”经验中所凸显出来的图像“相似”或征候关联,将现象学的现象经验引向我们的切身经验,对现象学的基本问题域进行批判性考察。 一、现象的奠基性“表象” 从西方哲学史背景看,现象学的基本“现象”经验有着其前史和后史,正如罗姆巴赫所指出的,现象学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胡塞尔和海德格尔那里,而是应该和哲学本身一样处于历史演变之中。“胡塞尔不是第一个现象学家,海德格尔也不是最后一个现象学家。”①从现象学前史看,早在古代哲学的巴门尼德和柏拉图那里就已经将存在与显像之间的基本区分规定为哲学的基本问题域;而近代哲学的笛卡尔、帕斯卡、莱布尼茨、康德、黑格尔和叔本华都不同程度地拥有某种“现象学”,“他们都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将现象学引入其思想之中”②。在此,我们无意对现象学前史进行哲学史考证,而是从问题本身出发,即首先从胡塞尔所引用的布伦塔诺在规定心理现象时所提出的一个著名命题出发:“每一个意向体验或者是一个表象,或者是以一个表象为基础”③。在胡塞尔的现象学语境下,现象等同于意识体验。因此这一命题将表象与现象这两个概念关联在一起。 对于这一论题,很容易联想到叔本华在《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中提出的“世界即是表象”的哲学命题。叔本华将“表象”理解为相对于意志的“显现者”——现象,世界仅仅是朝向我的意志显现的现象,“直观表象包括整个可见的世界或全部经验,旁及经验所以可能的诸条件”④。叔本华将这个表象的世界对应于在康德那里与自在之物相对的“现象”,当然不仅作为“显像”,而且作为显像的“先验前提”。这一点特别关涉到康德关于现象界和自在之物的区分:“康德则将这样被认识的[一切]作为现象,与‘自在之物’对立起来……这里所意味着的,所要说的,都不是别的而正是我们现在在考察着的:在根据律的支配之下作为表象的世界。”⑤ 胡塞尔并不满足于叔本华这种素朴性的对于作为“现象”的家族类似经验的表象的规定,他曾经在《逻辑研究》第五研究中将叔本华的“表象”放到“表象的各种歧义”中作为例证⑥。现象学是关于现象的科学,虽然胡塞尔所理解的表象并不像在叔本华那里几乎等同于现象一样,但是现象学的思路始终绕不过这个在近代认识论传统中滥觞了的概念。胡塞尔的“现象经验”以获得澄清的“表象”经验为根基,换言之,作为意向体验的现象立基于“表象”。 胡塞尔是如何呈现表象概念的?他虽然认同布伦塔诺的关于奠基性表象的那个命题,但指出布伦塔诺的表象概念的含义具有含混性,布伦塔诺只抓住了表象的单一含义,即“单纯表象的简单行为”⑦,忽略了奠基性“表象”的“现象学结构”(意向本质)中质性—质料的双重性。根据其“意向性”的基本立足点,胡塞尔指出表象实际上有两重含义:一是指表象行为⑧,二是指表象行为的质料⑨。胡塞尔认为,布伦塔诺的命题只是具有误认的明见性。表象并不如同布伦塔诺的命题所表达的仅仅只是奠基性的简单表象,对于“表象”也可以进行质性和质料的现象学分析。“这个命题的第一部分所说的是在某种行为种类意义上的表象,它的第二部分所说的则是在单纯的行为质料意义上的表象。”⑩如果在第二个意义上单独来看第二个命题,将表象理解为奠基性的,那么“每一个意向体验都以一个表象为基础”这一命题就具有明见性。如果顾及表象的双重含义,那么这一命题就并不那么清晰明白。因而,我们需要放弃这一要求:“表象作为奠基性行为包括了被奠基行为的全部质料。”(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