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32.4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4203(2019)11-0009-14 历史已经过去,但并没有完全消逝,还以潜在的形式存在于我们周围,并影响着现实与未来。因此,回眸新中国成立70年来高校招生考试的历史变迁和改革发展,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对我们思考如何推进高考改革也具有明显的现实意义。 相比西方高等教育,注重高校入学考试是中国高等教育的一大特征。考试是中国的一大发明,中国是考试制度的发源地,也是一个考试大国。考试尤其是高考在中国人的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正如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所指出的:“高考是教育领域具有政治意义与全局意义的重要工作,关系国家发展大计,关系千万学子前途命运,关系社会和谐稳定。”[1]教育部原部长袁贵仁也认为:“在各项改革中,高考改革是最复杂、最敏感的一件事,因为它对上涉及高校人才的选拔,对下它是基础教育的导向。”[2]新中国高校招生考试70年的历史跌宕起伏,充分显示出高考制度的重要性和改革的复杂性。本文使用大量第一手资料,尽可能挖掘不为人知的史实,回顾高考制度的建立与发展,梳理对高考制度的存废与评价争议,分析历年高考录取人数与录取率的起伏增减,在此基础上论从史出,总结新中国高校招生考试的发展趋势与规律。 一、高考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招生是高等教育的入口和起点,招生考试历来是各高校的大事。如何招到学生,招到好学生,是每一所高校都必须面对的问题。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了使各高校招收到足够的、合适的学生,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急需的人才,建立了独具中国特色的高考制度。经过发展、停废、恢复、改革,今天高考已经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基本教育制度和最大规模的考试。 1.从大区联考到统一高考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万象更新,百废待兴。为使高等教育平稳过渡,1949年多数高校延续民国时期的通常做法,实行单独招考,只有少数高校采取联合招生。不过,实行单独招考,条件较好的学校一次、两次可以招生足额,条件差的学校则多次招生仍不能招足学生。由于各校“录取的学生互相重复,故入学报到率一般很低,最高的只达70%左右,少数学校则仅有20%左右”。[3] 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于1949年11月1日成立,并于1950年5月26日发布《高等学校一九五〇年度暑期招考新生的规定》,其中指出:“为了逐步改正各校自行招生的混乱状态,减少人力、物力及时间上的浪费,特规定全国高等学校暑期招生日期的范围。”[4]同时规定,报名日期由各大行政区决定,考试日期为7月21日至8月10日之间,发榜日期不得迟于8月25日。当年华东区便规定各高校报名日期为7月15-31日,考试日期为7月21-31日(统一招生考试日期约在7月15-17日)。许多高校也响应号召,如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九校“在华东教育部直接领导下组织沪、宁、杭公立专科以上学校统一招生”。[5]从此以后,每年由教育部发布暑期招考新生的规定成为惯例。不过,1950年多数高校还是采取自行招生的办法,全国201所公、私立高校中,只有73所实行统一或联合招生。[6] 与民国一成立就颁布一系列高等教育法规类似,1950年8月14日,在新中国成立不到一年的时候,教育部就发布了《高等学校暂行规程》《专科学校暂行规程》等新的高等教育法规,其中《高等学校暂行规程》第二章第十条规定:“凡年满十七岁,身体健康,在高级中学或同等学校毕业或有同等学力,经入学考试及格者,不分性别、民族、宗教信仰,均得入学。”[7]虽然当时高等教育入学机会还非常少,但法规明确了所有符合条件者都有平等入学的权利。 1951年4月24日,教育部在总结1950年招生经验的基础上发布了《高等学校一九五一年暑期招考新生的规定》,其中第四条规定:“为进一步改正各校自行招生所产生的混乱状态,减少人力、物力及时间上的浪费,各大行政区教育部(文教部)可根据各地区的具体情况,分别在适当地点,争取实行全部或局部高等学校统一或联合招生。”[8]结果当年有149所高校实行统一或联合招生,占全国高校数的69.6%。[9]华东区便有山东大学、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安徽大学、金陵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福州大学等51所高校参加联考。[10]各大行政区实行统一招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全国高校统一招生考试制度的建立起到了很好的过渡作用。 在之前两年逐步实行大区统一招考或联考的基础上,1952年,我国正式建立了统一高考制度,开启了中国高校招生考试史的新纪元。新建立的统一高考制度具有增加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机会、方便考生投考、有利于高校招到足够的学生、减少人力物力和时间的浪费等积极意义。[11]不过,在1952年举办的首次统一招生考试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不顾质量单纯追求数量的形式主义偏向,未充分照顾不同学校不同系科的特点的平均主义的缺点及在录取调配上某种程度的强迫命令的错误”[12]。因此,随后几年关于高考的政策文件特别强调要克服这些问题。 20世纪50年代的一些年份中曾出现过高考录取人数超过当年高中毕业人数的现象。这是因为当时“高级中学的主要任务,在于为高等学校培养后备力量。因此,高中教师的责任,不仅在于教好学生使其完成学业,走出校门;而且要使所教的学生能够顺利而且愉快地进入高等学校,才算完成了自己的任务”[13]。除高中毕业生外,还有不少社会青年尤其是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工人、农民、干部也参加了高考或被保送入学。 2.高考录取标准的变化 全国统一高考是一个新生事物。1953-1956年间,关于是否应该实行全国统一高考曾有过一些争议和讨论,但统一高考制度总体上得到认可,因此逐渐稳定下来。1953年以后,国家出台了对考生的政治审查制度,各高校录取新生后还要对其进行相当严格的政治、健康复查。[14]尤其是1957年“反右”运动以后,招生考试受政治运动的影响较大,政审和体检进一步严格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