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音短视频,是国内首个音乐类短视频社交平台,在整个短视频行业发展势头良好的背景下,抖音表现尤为突出,2016年9月上线,抖音经历了火箭式崛起、爆炸式增长。2018年6月中旬,抖音平台首次对外公布了自己的用户数据:国内DAU(日活用户)突破1.5亿,MAU(月活用户)超过3亿。抖音在App商场的下载量始终名列前茅,主力用户群体不断向各个年龄层拓展、规模迅速扩大。2017年8月,抖音国际通用版本Tik Tok在海外上线(包括日本、泰国、越南、印度尼西亚、印度、德国等),显现出巨大的市场潜力。此外,主打“音乐社交”的抖音也在流行音乐垂直领域积极扩张版图,先后与多家唱片及词曲版权公司达成合作,并在平台内开启寻找“抖音音乐人”的活动,鼓励原创音乐人入驻抖音。 对于抖音爆红的原因,目前的研究已经形成了一些共识:作为短视频后起之秀能够博采众长,汲取其他短视频App优点,从产品设计看,操作简单又有很高的技术含量,交互界面设置、道具特效、风格玩法都有创新;从产品质量看,录制分享皆是高清视频配合高清音频,增加好感度;从营销推广看,明星效应、社交媒体传播、热门综艺加持等等多管齐下,如此等等,在此不一一赘述。然而抖音爆红背后的社会意识与文化生态,研究却不够丰富深入,本文即是从哲学、社会和文化的层面去探究人们为何热衷抖音,抖音又到底“抖”出了什么。 需要指出的是,就抖音UGC(用户生成内容)来说,有一些充满新意与趣味的原创作品,其后期剪辑制作也比较复杂,但以模仿性的同款视频为主,这是最为抖音受众所熟悉的,可以说是抖音的标志性特色。一般来说,有导流能量的职业音乐人创作示范性短视频(PGC,专业生成内容),在抖音平台上推广,形成跟风效应,从而在一个音频源之下诞生大量相似性短视频,本文关注的正是这类短视频,也唯有这样,对抖音的观察与探究才是令人信服的。 迷幻:抖音中的情感及其表达 抖音的短视频风格及其传播效应契合了斯拉沃热·齐泽克所发现的“迷幻”情境,何谓“迷幻”?这里有必要重温齐泽克对歌曲《江南Style》(演唱者:韩国歌手Psy)所做的分析,这首歌曲在2012年甫一发布,其魔性的旋律和标志性的骑马动作便迅速走红,成为人们竞相模仿的对象: 这首歌风靡了全球,驱使听者进入一种集体迷幻状态,数万人叫嚷着,以整齐划一的节奏跳起曲子里的骑马舞,其强烈的情感为早期披头士乐队所未见,这些使得Psy如同新时代的弥赛亚。就音乐来说,《江南Style》是糟透了的迷幻舞曲,其中充满了电脑合成的单调而机械化的旋律;《江南Style》与众不同之处,就在于它以独特的方式,将集体迷幻与自我反讽结合在了一起。其中的歌词显然是对空虚无意义的江南风(名字来自首尔的一个时尚区)的嘲讽……但无论如何,我们已经在愚蠢的交响曲节奏中进入迷幻,并以纯粹模仿的方式参与其中;于是快闪族就开始在全世界各个角落模仿音乐视频中的场景。① 然而,歌曲中所蕴含的反讽意味在人们模仿的过程中被抽空了,演唱沦为无意义的重复。 在许多听者那里,这曲子有着令人作呕的吸引力,也就是说,他们“乐意讨厌它”,或者换个说法,听者恰恰享受着发现这个曲子是令人厌恶的这个过程,他们将其一遍遍反复播放,以便延长这种厌恶。在此,主体神驰般地屈从了愚蠢而猥亵的欢爽,从而陷入了拉康(在弗洛伊德的基础上)所谓的“驱力”之中;用更规范性的表述说,欣赏这个曲子形成了某种令人反感的私有仪式(就像闻自己的汗味儿,或用手指抠鼻子那样),这样的仪式在无意识中带来了强烈的满足感——当意识到它时,我们甚至无法停下来不去做它。② 齐泽克延续使用作为音乐类型的“迷幻”,定义了《江南Style》独特的传播方式——没有理性的、狂喜式的模仿。现如今,《江南Style》已经不再流行,然而这样一种音乐形式却开始时时刻刻充斥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十五秒一首,一首接着一首,“迷幻”氤氲不散——这就是抖音。从某种意义上说,抖音可视为《江南Style》的升级版,是《江南Style》的复数集合。进一步说,齐泽克对“迷幻”的界定依然有效,抖音短视频作为时下最受欢迎、受众最广的App之一,制作与传播主体情感呈现的特征即是“迷幻”,在无数的“同款”视频中凸显出强烈的表达欲望与表达的空洞无物。 就参与度而言,一条受追捧的抖音短视频,往往有数百万量级的参与度,而在同款视频中热度较高的短视频,点赞、评论和转发量十分可观,明星以及网红的点赞量经常都是百万以上。抖音中的流行时尚更迭极快,人们总是在跟风模仿更热门的视频,抖音UGC也主要是大量的模仿性视频,抖音自带“拍同款”的特殊功能,不同面孔的人们简单更换拍摄场景,使用抖音中相同的特效道具,重复相同的手势舞,表演相同的对口型,只有为了搞笑或卖萌的极致才稍加发挥演绎,导致看了很多却仿佛只看到了一条短视频。但是,刷抖音和拍抖音短视频的人却都乐此不疲,而且单调机械的抖音表演模板却悖论地拥有强大的召唤能力,使观者情不自禁地跟随抖音旋律动起来,并只有亲身实践拍摄“同款”才够过瘾。 就视听文本而言,最长十五秒的抖音短视频着意建构空间叙事。同类模仿性视频中,空间变换往往最具有视觉辨识性,空间提供了“我是谁”以及“我在哪”的视觉信息,最近兴起的“初恋舞”(首发视频的音频剪辑自林俊呈演唱的歌曲《东西》),有非常多的大学生在自己就读的学校取景拍摄,初恋、秋意、校园,几个意象的组合散发着怀旧的氛围。“初恋舞”迅速在抖音走红,不断上传的同款视频变成了共同校园记忆的展示,通过学校地标就可知悉短视频拍摄地。此外,通过空间中“有意味”的器物,也能够在限制性视角中象征性地暗示或炫耀生活方式。同类模仿性视频取消了时间叙事,因为叙事不再具有线性的逻辑和节奏的变化。抖音的音频制作部分属于原创,但取材现有流行歌曲的居多。短视频和音频都不超过十五秒,所以歌曲中最具听觉冲击力的或者最有画面感的部分就成了音频剪辑的最佳选择,这些部分情绪鲜明,但是情不知其所起,亦不知其所终。因为抖音,很多普通的歌曲变成了“神曲”。同类模仿性视频中,特效道具的使用具有本体性地位,如果说媒介是人的延伸,那么特效道具就是视听文本的延伸。抖音是今日头条的孵化产品,有着先天的技术优势,特效道具格外给力,数量多、创意足、更新快,比较特别的是,有“摘星星”“微笑天晴”等特效道具的短视频是无法将其剥离出去的,因为视觉与听觉恰恰都是围绕特效道具构造的,没有这类特效道具,也就没有了视听文本。同类模仿性视频达成了“一个人的狂欢”与“一群人的孤单”的共同呈现,换言之,同一款短视频,可以一个人独自拍摄,获得美颜拍照的加倍快感,有人甚至选择在城市繁华地带拍摄,对着三脚架上的手机手舞足蹈;抖音也可以一群人一起玩,即使是彼此不相识的一群人,抖音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了缓解社交尴尬的新媒介。有一条点赞量几万的短视频(抖音号:595518540)中,竟然是一客车的人整齐划一地做手势,当然几款手势都是非常容易学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