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华文文学(一般简称为“新华文学”)受到中国“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影响,起步于1919年,在新加坡独立之前,它是“马来(西)亚华文文学”(一般简称为“马华文学”)的一个分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英国殖民当局为防范共产主义,禁止中国大陆的图书流通到新加坡和马来亚,但是台湾与香港的图书则不受限制。从1950年代开始,新、马华文作家转而阅读台湾文学作品,借镜美学观念和写作技巧,因此台湾文学开始成为新、马作家的重要参照。进而言之,从1960年代开始,林方、南子、英培安、陈瑞献、谢清、梁钺、杜南发、蔡深江等新加坡诗人,从台湾现代诗寻获创意的源泉,经过个人化的改造和创造性的转化,促成新华现代诗(“新加坡华文现代诗”的简称)的成形和壮大。台湾现代诗通过哪些管道扩散和流传到新加坡?新加坡诗人如何接受台湾现代诗的影响?在新加坡文学史的层面上,这种影响究竟产生了怎样的后果?在全球化后殖民的时代,如何重新思考现代主义的文化政治?目前的学术界对这些问题缺乏完整而细致的考察①。所以,研究新华现代诗中的台湾因素,追根溯源,重回历史现场,探究现代主义的跨界流动及其如何在异国文学中开花结果,促成新加坡文学史的成长,这是一个有价值的学术课题。 准确地说,“新华现代诗”有两个异域的灵感来源:一是台湾现代诗,二是西方现代诗。有的诗人较多地受益于台湾现代诗的影响。有的诗人更多受益于西方现代诗的启发,例如陈瑞献的诗集《巨人》《牧羚奴诗二集》与法国现代派文学有明显的渊源,毕业于新加坡大学中文系的蓁蓁(丘柳川)受益于T.S.艾略特、萨特、加缪、贝克特的启悟。有的诗人兼而有之,例如,英培安的师法对象,既有艾略特等西方诗人,也有瘂弦、杨牧等台湾作家。有学者全面讨论过新华现代主义文学如何受到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聚焦于研究梁明广、陈瑞献等作家如何在1960-1970年代,借助新马的报章杂志,翻译、介绍和评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而且身体力行,揣摩学习,推动新加坡现代主义文学的蓬勃。②本文对西方影响存而不论,而是以洛夫、瘂弦、管管为中心,重点分析1950年代以来台湾现代诗在新加坡的传播和影响,进而研讨这种跨国影响的后果,并且在全球化后殖民时代重审现代主义的文化政治。 一 台湾现代诗与新加坡的相遇:史实考察和传播研究 新加坡华文诗歌有两大流派:一个是受中国“五四”新文学影响的现实主义流派,感时忧国,涕泪飘零,追求通俗易懂的大众化,强调社会意识和道德责任;另一个是崛起于1950年代末期1960年代初期的现代主义流派,即所谓的“新华现代诗”,它的一个灵感来源是台湾的现代诗。台湾现代诗兴起于1950年代初期。从大陆移居台湾的纪弦(路易士)创立“现代诗社”,覃子豪、余光中、钟鼎文等人创办“蓝星诗社”。洛夫、瘂弦、张默主持“创世纪”。这三个现代诗派引领台湾诗坛新风尚,深刻影响数十年来台湾诗坛的格局和方向。从1950年代开始,洛夫、瘂弦、管管等现代诗人的作品通过多种管道——报章杂志、书店和出版社、留学和访问,开始进入新加坡的文坛,与当地诗人相遇,在另一种文化场域中被接受、学习和借鉴,由此推动新加坡华文现代诗的发展和壮大。 1.报章与杂志 从1956年开始,来自香港友联出版社③的一批文化人在新加坡创办文艺刊物《蕉风》月刊,大量登载台湾现代诗和诗论。 在1950年代初期,从中国大陆移居香港的徐东滨、余德宽(笔名申青)、黄崖、方天(原名张晓威)、黄思骋、邱然(笔名燕归来)等人,在香港创办友联出版社,旗下有多种刊物,宣扬民主政治和自由文化,由余德宽担任第一任社长。1954年12月,余德宽与方天离开香港,企图在南洋发展《蕉风》月刊和星马版的《学生周报》。1955年11月10日,《蕉风》在新加坡创刊,方天担任主编,起初是半月刊,1958年改为月刊,又于1990年改为双月刊,至1999年初休刊,出版时间长达43年,一共出刊488期。历任主编是方天、姚拓、黄思骋、黄崖、白垚、陈瑞献等。1956年,以中学生为读者群的《学生周报》在新加坡创刊。1957年,姚拓受委托从香港来到新加坡,出任《学生周报》主编。1959年1月,《学生周报》和《蕉风》一道迁往马来西亚,总代理还是在新加坡北桥路的友联书局。在文化冷战的年代里,这两个刊物都由香港的友联社提供资金和人员的支持,在东南亚产生过相当广泛的影响。 白垚(1934-2015,原名刘国坚),出生于广州,中学时随家人移居香港,爱好文学,台湾大学历史系毕业,旋即受聘于香港的友联出版社,南来新、马,编辑文艺刊物④。在他的推动下,从1959年到1968年,《蕉风》大量登载台湾现代文学作品,几乎每期都有台湾现代诗。根据我的统计,在长达45年、共计488期的这份刊物上,台湾诗人发表了100篇左右的作品,其中包括:瘂弦的21篇作品,洛夫的5首诗,管管的1首诗,其他还有余光中、杨牧、周梦蝶、夏菁、罗门、覃子豪、瓊虹、罗青、林绿、蓉子、黄用、向明、林泠、辛郁、吴望尧、向阳、管管、张默、张错、吴瀛涛等台湾诗人的作品,以及唐捐、纪小样等12位台湾青年作家的诗歌。《蕉风》登载过22篇台湾现代诗的评论和访谈录,评论或访谈的对象是瘂弦、管管、余光中、方旗、杨牧、夏宇、刘克襄等台湾诗人。从1969年开始,陈瑞献、李苍、张锦忠等新马青年作家,开始接管这份刊物,强调本土化的编辑方针,扶持本地作家,凸显南洋色彩,于是台湾的稿件数量锐减。值得指出的是,吴戈整理的“台湾现代诗集总目”,连载于1977年2月到9月的《蕉风》,收录从1949年到1976年出版的台湾现代诗集书目,共计一千余种,包括专集、合集、总集、评论、诗选诗论、童话诗、翻译诗集及诗选、诗刊、参考文献等,资料翔实,数据精确,对新马作家和研究者都是重要的参考书目。在这份书目上就包括了洛夫、瘂弦和管管的一大批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