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18X(2019)12-0083-06 工匠精神主要指手工业者在生产和制造过程中所形成的职业精神品质和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在中国传统文化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工匠精神形成了自身独有的精神特点和价值追求,如爱岗敬业、持之以恒、精益求精、勇于创新等。工匠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一以贯之的精神,也是一种深深根植在中华民族血脉的精神。这种精神不但体现在富有进取精神的儒家思想、法家思想中,在墨家思想、道家思想中也多有体现。近年来,“工匠精神”逐渐成为复兴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国职业精神的标识性概念。[1]“工匠精神”在得到主流舆论大力弘扬的同时,也成为学术界探讨的热点话题。但这些探讨多集中在职业教育或某一具体行业如何提倡和弘扬工匠精神,对工匠精神的内涵缺乏学理分析,尤其缺乏与传统文化精神的有效对接。事实上,目前社会各界大力提倡和弘扬的“工匠精神”既不是舶来品,也不是近年才出现的新事物,而是在中国古已有之。先秦诸子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工匠精神”这一概念,但在诸子寓言中蕴含了丰富的工匠精神内涵。如《庄子》中“技进乎道”的阐述[2](P45),与工匠精神有异曲同工之妙。《列子》是先秦道家典籍,是列子门人记录列子思想的代表著作,该书对中国古代的哲学、文学、科技等影响深远。其中讲述的许多寓言故事对于技艺与道的关系进行了深入阐述,深刻揭示出“工匠精神”要达到的三重境界,具有重要的现实启发意义。 一、专注:“工匠精神”的第一重境界 工匠精神所体现的职业精神,是一种超越技艺本身的精神理念。这种理念首先要求专注。专注是工匠精神的第一重境界,能达到这一境界者至少可以称得上良工巧匠。《列子》中有很多论述专注的地方,从多个角度阐发专注对于练就高超精妙技艺的重要性。如《列子·汤问篇》中“纪昌学射”的故事: 甘蝇,古之善射者,彀弓而兽伏鸟下。弟子名飞卫,学射于甘蝇,而巧过其师。纪昌者,又学射于飞卫。飞卫曰:“尔先学不瞬,而后可言射矣。”纪昌归,偃卧其妻之机下,以目承牵挺。二年之后,虽锥末倒眦,而不瞬也。以告飞卫。飞卫曰:“未也,必学视而后可。视小如大,视微如著,而后告我。”昌以氂悬虱于牖,南面而望之。旬日之间,浸大也;三年之后,如车轮焉。以睹余物,皆丘山也。乃以燕角之弧、朔蓬之簳射之,贯虱之心,而悬不绝。以告飞卫。飞卫高蹈拊膺曰:“汝得之矣!”[3](P182-183) 这一故事表现出,纪昌学习射箭之所以能够成功,主要原因在于他的专注。他按照飞卫的教导,先训练“不瞬”,即不眨眼,为此用了两年时间,每日躺在他妻子织布机的踏板下面练习。当他两年后能达到“不瞬”的状态,飞卫又教他“学视”,要练到“视小如大,视微如著”。纪昌为此又用了三年时间,每日“以氂悬虱于牖,南面而望之”,直到三年后望之如“车轮”,再看其他东西,都像山丘一样。然后举箭而射,箭能贯穿“虱之心,而悬不绝”,这时他向老师报告,老师认为他已经学成了。纪昌在选定了学射箭的目标之后,能够心无旁骛、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练习,所以才能成为和飞卫一样的神箭手。 如果不能专注于自己所干的事情,心思受到外物的干扰,就会影响学习和实践的效果,即便有神射手的技能也不能充分地发挥不出来。《列子·黄帝篇》中“列子学射”的故事形象地说明了这个道理: 列御寇为伯昏瞀人射,引之盈贯,措杯水其肘上,发之,镝矢复沓,方矢复寓。当是时也,犹象人也。伯昏瞀人曰:“是射之射,非不射之射也。当与汝登高山,履危石,临百仞之渊,若能射乎?”于是瞀人遂登高山,履危石,临百仞之渊,背逡巡,足二分垂在外,揖御寇而进之。御寇伏地,汗流至踵。伯昏瞀人曰:“夫至人者,上窥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极,神气不变。今汝怵然有恂目之志,尔于中也殆矣夫!”[3](P51-53) 列子射箭的本领已经很高超了,在正常情况下可以发挥到极致,但当伯昏瞀人把他带到悬崖边上,让他施展高超的射箭本领时,列子被外在的危险所干扰,不能专心在射箭上。他吓得胆战心惊,站不起来,只能伏在地上,汗流浃背,哪里还能发挥射箭的神技呢? 那么,专注到什么程度才是极限呢?《列子·黄帝篇》所记“佝偻者粘知了”的故事立了一个大致的标杆: 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疱偻者承蜩,犹掇之也。仲尼曰:“子巧乎!有道耶?”曰:“我有道也。五、六月,累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吾处身也,若橛株驹;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孔子顾谓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痀偻丈人之谓乎!”[3](P64-66) 在这个故事中,孔子从佝偻丈人捉蝉的事例中深受启发。孔子看见佝偻者捉蝉,就像在地上拾取东西一样容易,不由感叹其巧妙,所以上前询问捉蝉是否有规律可循。佝偻者回答说确实有道。首先需要练习在竿头累卵,练习半年左右,可以累两个不倒,则粘蝉时偶尔会失手;继续练习累卵,如果能累三个不倒,则粘蝉时尚有十分之一失败的可能;再继续练习累卵,如果能累五个而不倒,则捉蝉时就像在地上拾取物品一样轻而易举。为什么技艺能够这样日益精进呢?捉蝉人继续从道的层面进行解答:自己把身体当成树桩一样,伸出手臂就像干枯的树枝一样,天地之间的其他事物都浑然不知,唯一的关注点就在于蝉的翅膀,自己身体一动不动,除了蝉翼,其他东西都不入其心,在这种情况下捉蝉,怎么会失手呢!孔子回头告诫弟子要学习佝偻丈人“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孔子所说的“用志不分”即专注,专注到不被外在的任何东西打扰。前边提到的列子在悬崖边无法射箭,就在于他还没有达到“用志不分”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