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905(2019)06-0064-06 锦标赛制理论最早由芝加哥大学拉齐尔(Edward P.Lazear)和斯坦福大学的舍温·罗森(Sherwin Rosen)共同提出。他们认为,在绝对业绩不易确定的情境中,企业委托人为了保证受托的代理人能够满足自己的预期收益,通过建立绩效薪酬制度,将经理人的相对业绩排名与其报酬相联系,以达到激励经理人并改善企业效率的目的。[1]我国学者阎光才根据这一理论在学术领域作出了相应解释,通过对中、美、德三国学术等级系统的分析比较后,指出我国学术职业在职位聘用、业绩考核、职位晋升、薪酬发放等环节中都表现出较为明显的锦标赛制特征。[2]21世纪的今天,是以知识的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创新能力、学术研究水平逐渐成为衡量高校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为加快科学研究、知识创新的步伐,为鼓励教师产出更多学术成果,众多高校借鉴锦标赛制理论,构建了学术评价的锦标赛机制。 随着高校扩招、教学规模扩大,高校教师招聘也随之扩充,“青椒”这一群体逐渐成为高校师资的主力军,特别是在当前女性接受高等教育人数不断增多的背景下,高校青年女教师的人数和比例不断攀升。她们顶着巨大压力,不仅需要参与日常教学、科研与社会工作,还面临着学术业绩考核、职位晋升等方面的激烈竞争。加班加点已经成为“女青椒”的生活常态。然而,对于不少青年女教师而言,她们还要承担生育和抚养下一代的责任,在为人师的社会角色与为人母的家庭角色冲突愈发尖锐时,青年女教师就不得不在工作和家庭间做出权衡取舍。本研究将聚焦于当前学术“锦标赛”制下高校青年女教师的生存样态,探讨大学“女青椒”对这种学术制度的认同与其独特的行为选择。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方法。量化研究对于在宏观层面上了解高校青年教师的整体生存状况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但是量化很难在微观层面上进行深入而细致的描述与分析,从而发现研究对象的意义。作为高校生存底层的“青椒”,在高校事实上是被边缘化的群体,尤其是年轻的“女青椒”,在劳动力就业市场的选择机制上,她们处于“下风”,加上以社会性别视角来观看和解析问题的努力仍旧在起步阶段,因此,只有通过质性研究方法,即个案,让事件本身及其参与者直接参与对话,将个体生命体验融入研究,才能展现出立体的“人”的特征。 根据我国大学类型较为普遍的划分方式,在此基础上考虑其代表性与典型性,代表性主要是指选择院校的学术制度经历、状况在相同或类似的大学中较有普遍性,典型性则主要是指选择院校在学术竞争中具有鲜明的角色特征。另外,研究资料的方便获取也是筛选的一个重要标准。据此,本研究选取了研究者所在G省的一所研究型大学S大学,根据目的抽样的方法,在S大学选取了一名40岁以下的专任青年女教师Z,通过访谈、参与性观察等质性方法收集资料,在此基础上进行整理,提炼本土概念,并试图建立某些关联,从而进一步分析。 三、一所研究型大学“女青椒”的个案 (一)S大学的制度构建:学术“锦标赛” S大学从创建以来就保持着G省学术重镇的地位,也是G省唯一一所“985”高校,在几次中国高校改革浪潮中,S大都积极参与并形成现在的一所“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工学、医学、药学、经济学和管理学在内的综合性大学。”在国内高校的排名也十分靠前。经过数次改革,S大明确了其研究型大学的定位,通过学术制度改革,大力开展学术“锦标赛”制,以期快速实现其高水平大学的目标。 由于20世纪末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与转轨,我国已全面进入市场经济,越来越多的人认为高等教育不能再固守着计划经济体制下吃“大锅饭”的状态,大学必须要面对市场的竞争、政府的评价,以及世俗的期待和要求。在这个大背景下,S大着手改革旧的教师聘任与晋升制度,不断提高科研产出的效率和水平,打破教师“铁饭碗”,将教师职称评审制改为职务聘任制,教师职务的聘任分为两种,即“有固定期聘任”和“无固定期聘任”,助教和讲师职务为“有固定期聘任制”,副教授和教授职务为“无固定期聘任”。同时,对各职务的学术业绩也作出了明确的要求。①另外,S大还建立了“退出机制”,对考核不合格者,学校可予以解聘。在这个制度正式颁布生效后,S大严格地执行了该项制度,仅2017年就有百余人因为9年3个聘期已满,达不到考核要求被学校实行了分流、转岗等。虽然真正解聘的教师不多,但迫于考核的压力而自动辞职或自谋出路的人数量却不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教师“优胜劣汰”,也显示了S大“追求卓越”的决心。 (二)一个“女青椒”Z的制度认同与生存选择 1.“天真”的执着 Z今年36岁,2016年获聘为S大某系副教授。她的学术履历可谓“光鲜”:发表CSSCI类学术论文10篇,中文核心期刊6篇,其中不乏Z所学学科国内最权威的刊物;主持国家社科青年基金项目1项;主持、参与省部级以上课题4项;获得G省“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2012年度)”二等奖;其他学术奖项2项……但Z在当年申请副教授的所有教师中,她的履历仅排在中等。Z经过了7年讲师的“历练”得出了对S大学术制度的认知:少发表就“出局”。但Z最初并没有像其他刚入职的“青椒”一样急于发表,而是“蛰伏”了一段时间。 我博士毕业后就直接进了高校,当初选择这所南方大学也是对学术自由抱着一份单纯而执着的想象,所以,我暗自给自己定下目标,多积累,不急于求成,潜心做研究。要么不做,要做就做最好!最初的几年,我几乎不申请项目,不发表论文,除了自己领域内高端学术会议外也很少参会,老老实实地坐了几年冷板凳,几乎把全部精力和时间都放在读书、做实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