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未来,一切皆在变化 科学和技术改变了世界,也正在重塑着高等教育。科学和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也深刻影响着人们的观念。互联互通和全球化使知识更加重要,人才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知识的普惠性和知识产权垄断性,使知识的创新创造变得更加重要,知识产权也就意味着对技术和产业的垄断。创新和人才成为国家生存发展的基础,在可见的未来,这种趋势将越来越明显。 迅速兴起的智能科学和技术将会深刻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有学者在对人工智能工作的替代风险做类别分析时,提出在今后15年,美国现有工作岗位的40%~50%将会被智能技术替代,[1]互联互通使行业的变革带有“赢者通吃”的色彩,这将使很多行业重新定义,也将改变人类社会的生存形态。与此同时,科学和技术已经开始拷问人们的道德和伦理底线。当我们尽情享受科学和技术带来的富足、便捷和心理上的满足的时候,当我们心不在焉地争论转基因动植物对人类健康影响的时候,基因编辑人的出现让人们幡然猛醒——当人们可以像物品一样定制自己时,古老的自然法则以及人的理性、尊严、权利、自由和道德意志将向何处安放?人们开始质疑现代科学和技术将把人类带向何方。 中国大学正面临着诸多新的挑战。中美贸易争端、美国对我国的高新技术领域封锁,以及教育和学术领域的脱钩政策,改变了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国际环境。在今后相当一段时间,美国一定会继续用各种手段封杀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阻止中国的科学和技术进步,以保持和维护其在世界的霸权和主导地位。对此,我们要有充分的准备。我们应当坚决反对任何极端和封闭思潮,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加强学术和教育的国际合作,与世界各国一起,面对人类的共同挑战。 我们应当深刻认识技术和社会变化对高等教育的全面影响,顺应形势、迎接挑战、改革教育,充分利用国家和区域发展的机遇,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为国家和社会公众提供更高质量、更加多样的高等教育。随着知识普及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大学将失去知识传播和知识创造的垄断地位,企业和社会将蕴含越来越丰富的教育资源。未来的大学更需要改革创新,打开边界,充分利用各方资源,才能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提高国民的整体教育水平,增强科学和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与此同时,我们应当充分利用现代技术,通过东西部大学之间的网上课程共享,改变偏远和贫穷地区的教育状况,使知识学习和交流碰撞更有效率,有效改善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体验。总之,无论世界如何变化,我们都应当首先努力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才能赢得世界的尊重,实现国家和民族振兴的伟大理想。 二、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 过去40年,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持续支持下,中国高等学校的基础条件大为改观,教育规模大幅增加。目前,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已经达到3833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8.1%,[2]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高等教育国家,满足了社会公众“上大学”的基本要求。与此同时,20世纪末期开始的“211工程”和“985工程”,极大地改善了大学科研条件和氛围,推动了大学的改革发展,大大提升了中国大学的国际学术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但实事求是地讲,我们的发展主要是以资源和规模扩张为特征的,而在体制机制、学术和教育体系、精神文化等内涵建设方面的进展是比较缓慢的。从整体看,我们的教育观念依然很陈旧;大学的整体治理水平还不高,行政化倾向严重,学科布局比较陈旧,制约了学者和学生创新潜力的充分发挥;另外,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大学的浮躁、逐利等急功近利倾向比较严重,科学和人文精神受到不同程度的侵蚀。 大学存在了近千年,其职能一直在不断演化。早期的大学主要是传授和保存知识;19世纪初,在德国洪堡(Humboldt,A.)的倡导下,学术研究成为大学的职能;从20世纪中叶开始,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大学对地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越来越显著,由此又被赋予了服务社会的职能。在当前中国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我们可以越来越明显地感受到社会对知识和人才的强烈需求,大学正逐渐被推到国家发展舞台的中央。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大学还只是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型大学。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很多转变成为研究型大学,肩负起了服务社会和地方发展的重任。可以说,我们用短短40年时间,走过了西方大学数百年的变化历程。因此,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良倾向是不难理解的。但很显然,中国大学这种状况是很难满足国家发展和社会公众的要求,也不能适应新的科学技术革命和国际形势的挑战。我们必须要做出改变! 三、高等教育要真正回归人才培养 国家发展和国际局势对大学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希望大学能够造就大批优秀创新人才,不断产生新思想、前沿科学和未来技术,推动国家以及地方的社会和经济发展。中央和各地政府都在加大对教育和科技的投入,以增强大学的科技创新实力,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可以预计,未来一段时间将是中国大学的重要发展机遇期。但我们也应当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大学已经不能再靠外延的扩张实现自己的任务和使命了,而是要通过深化综合改革,增强内在的发展活力,真正把力量集中到学校最核心的使命和任务上,其中,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是大学要真正回归到人才培养的核心使命和任务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