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编号:2095-1663(2019)06-0082-07 中图分类号:G649.3/.7 文献标识码:A 2017年,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联合印发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指出,要保持研究生培养规模适度增长,继续坚持以服务需求、提高质量为发展主线。从1997至2017年间,我国在校研究生总数增加了16.17倍,硕士和博士规模均持续扩大,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5.48%和12.49%。2017年在校研究生人数达到263.96万人,其中硕士227.76万人、博士36.20万人。[1]从高等教育资源承载力水平和满足市场需求的角度来看,研究生培养规模超出高等教育资源承载力,使培养质量面临严峻考验。首先,生师比连年增加,师资相对紧缺。1997至2017年,研究生持续扩招,但导师数量只增加了5.63倍,目前研究生生师比已达到6.55,其中硕士生师比从1.91增加到5.95,博士生师比从2.84增加到3.78。[1]其次,资源配置增速未能与培养规模扩大同步,经费存在结构性短缺。虽然高等教育经费总量逐年增加,但其中基本建设经费投入总量出现波动减少,科研经费近7年的年均增长率甚至降低了0.53%。[2]再次,硬件设施配套周期较长,校舍扩建相对滞后。1997-2017年研究生在校生数的增速为14.58%,而同期高等教育校舍总面积的年均增长率仅为10.07%。[3]规模扩张过快,导致人才供需失衡。研究生学历毕业生占比在短短十年间翻了1倍,人才供给的学历结构调整速度略快于市场需求的增加速度。[4]因此,如何保持“适度规模”成为我国研究生教育亟待解决的重大时代命题。作为研究生培养规模和质量均居首位的国家,美国如何在保证培养质量的前提下扩大规模并且实现人才的供需平衡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基于此,本文对美国研究生培养规模的变化历程与规模特点进行了梳理,系统分析了其规模调节机制,以期获得启示和借鉴。 一、美国研究生培养规模的变化历程及特点 美国在近两个世纪的发展中经历了从初创到繁荣的历史变迁,并逐渐形成了完整的研究生培养体系,成为全球研究生培养规模最大且整体培养质量最高的国家。在全球高校排行榜中,无论是整体排列名次还是入围院校数量都居首位。多年来培养了大量高质量人才,在1997-2009年间有超过一半的诺贝尔化学、物理学、医学和经济学奖出自美国。[5]在变化历程中,美国研究生培养规模呈现出一系列典型特点。 (一)培养规模在波动中增加且增速稳健 美国研究生规模是在相对较长的历史时间内循序渐进、逐步扩大的,总体数量变化经历了由快速发展到逐步稳定的过程。期间有过波动调整,但整体上保持了较为稳定的增速。 美国教育部数据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公布的1965-1992年参加GRE考试人数变化数据显示,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报考人数显著增加,其中本科毕业生参加研究生考试的比例也有阶段性的攀升(见表1)。[6]也就是说,在这一阶段,美国研究生报考规模开始扩大,而本科生放弃就业选择继续学业成为了研究生规模扩大的主要原因。 表1 美国硕士研究生报考规模变化[6]
年份 | 1965 | 1970 | 1975 | 1980 | 1985 | 1990 | |
考试人数 | 93792 | 265359 | 298335 | 272281 | 271972 | 344572 | |
报考比例 | 18.7% | 33.5% | 32.3% | 29.3% | 27.8% | 32.8% |
报考规模扩大的同时,研究生招生数量也随之增加。20世纪80年代初到21世纪初,美国的研究生入学人数从140万增加到了230万,总数增加了50%。虽然学位授予数量并没有报考人数和入学人数这么庞大,但同一时期的研究生学位授予数量也出现了大幅增长。数据显示,1985-2010年硕士和博士阶段的学位授予数量都呈现逐年激增的趋势,从2010年开始增速才逐步放缓。其中硕士学位授予数量从1970年的235564人增长到了2010年的730922人,博士学位授予数量从1970年的64998人增长到了2010年的178547人,由此可见40年间硕士博士学位总数各自翻了近三番之多。[7] 美国的硕士学位授予数量从1970年的235564人增长到50余万人用了30多年的时间。由此可见,美国的增速无疑是较为稳健的。尽管如此,美国研究生培养规模不断扩大至今,已经出现了博士毕业生传统就业市场岗位逐渐饱和,人才供应过剩的情况有待解决。有很多博士都在从事不需要博士学位的工作甚至毕业就面临失业。2006年的博士毕业生中只有15%的人在毕业后六年找到了终身职位,却有多达18%的人没有工作。[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