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来出现了一些原教旨主义的、抗拒现代化的文化思潮。这股复古思潮,其特征是诉诸民族“文化”;其思想观念是文化多元论、文化决定论;其理论逻辑是一个民族国家的文化过去是怎样的,现在和将来也应当是怎样的;其主要观点是中国应当坚守自己的文化传统,对抗西方文化;而其实质则是以文化的中西之异来掩盖文化的古今之变,从而拒绝现代文明。这无疑是一股非常危险的文化思潮。有鉴于此,国人亟需“文化反省”,由此建构现代化的新文化。 汉语“文化”这个词语,出自《易传》“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①(《贲彖传》),即以“文”来“化”人类社会。“文化”之“化”,古指人之存在状态的转化;而“文”,与“质”或“素”相对,古指礼乐文明,尤指礼,即社会规范及其制度。“文化”意指社会的有序化,即规范化、制度化,亦即从不文明状态转化为文明状态。这种制度规范,有的是自然形成的习俗,有的是人为制订的礼法,它们广泛表现在人伦日用、经济、政治、宗教、艺术中。文化的本源乃是生活,随生活方式之转换,文化形态也不断地解构、还原而重建。“文化儒学”的任务就是以儒学的话语来揭示文化建构的原理。 文化之“文”:文明的礼乐制度 汉语“文”的含义很丰富,涉及纹绘、人文、文化等内涵。 (一)本义之“文”:人为的绘纹 按照许慎的解释:“文,错画也,象交文。”②(《文部》)这就是说,“文”字的字形,就是交错的笔画。所以,徐锴进一步解释道:“文,画也。”③(《文部》)即“文”字的本义就是“画”。因此,许慎还说:“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④(《叙目》)最初的象形字,其实就像一幅画。 由此可见,“文”是与未画之前的“质”或“素”相对而言的。 关于“质”,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⑤(《雍也》)朱熹解释:“彬彬,犹班班,物相杂而适均之貌。……杨氏曰:‘……质之胜文,犹之甘可以受和,白可以受采也。文胜而至于灭质,则其本亡矣,虽有文,将安施乎?然则与其史也,宁野。’”⑥(《雍也》)杨氏“白可以受采”的说法,也是以绘画为喻;他的以“质”为“本”的看法,颇为深刻,后世故有“本质”一词。 关于“素”,孔子以之与“绘”相对,“绘”即是“纹”,也就是“文”。《说文解字》尚无“纹”字,“文”即是“纹”;解释“绘”字:“绘:会五采绣也。……《论语》曰:‘绘事后素。’”《玉篇》解释“纹”字:“纹,绫纹也。”⑦(《糸部》)这就是说,“文”之为“纹”或“绘”,指丝织品的纹理。但是,孔子所说的“文”用的还是绘画的比喻。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⑧(《八佾》) 郑注:“绘,画文也。凡绘画,先布众色,然后以素分布其间,以成其文;喻美女虽有倩盼美质,亦须礼以成之。”⑨(《八佾》)此说不够确切。朱熹的解释更为准确:“素,粉地,画之质也;绚,采色,画之饰也。言人有此倩盼之美质,而又加以华采之饰,如有素地而加采色也。子夏疑其反谓以素为饰,故问之。……绘事,绘画之事也。后素,后于素也。《考工记》曰:‘绘画之事后素功。’谓先以粉地为质,而后施五采,犹人有美质,然后可加文饰。礼必以忠信为质,犹绘事必以粉素为先。……杨氏曰:‘甘受和,白受采,忠信之人可以学礼;苟无其质,礼不虚行。此“绘事后素”之说也。’”⑩(《八佾》) 孔子以“绘”或“文”来比喻“礼”,这是下文将要讨论的话题。 (二)人文之“文”:人类的文明 在上述本义的基础上,《易传》进一步将“文”划分为“天文”(广义)和“人文”:“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11)(《贲彖传》)又进一步将“天文”划分为“天文”(狭义)和“地理”(地文)(12)。(《应帝王》):“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13)(《系辞上传》)显然,所谓“天文”(广义)指的是作为科学对象的整个自然界的条理秩序,而所谓“人文”指的是作为伦理学对象的整个人类社会界的条理秩序。这样的“人文”概念,与西语“humanity”是相通的,就是能够显示人类、人性的特点的东西,所以西语“humanism”译为汉语“人文主义”。 与此相关,还有“文明”的概念。“文明”出自《尚书》称舜“濬哲文明”(14)(《舜典》),注疏没有解释,但显然指的是舜的德行。后来《易传》六处谈到“文明”,用法不一。如《乾文言》说:“见龙在田,天下文明。”孔颖达疏:“‘天下文明’者,阳气在田,始生万物,故天下有文章而光明也。”(15)(《乾文言》)这讲的是自然界。但《贲彖传》说:“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注:“止物不以威武而以文明,人之文也。”疏:“用此文明之道,裁止于人,是人之文德之教。”(16)(《贲彖传》)这指的是人事,即“人之文德”。这与西语的“civilization”相通,意指修养、教化。就人类社会讲,“文明”意谓文德光明,亦即文化昌明。 这样的“文明”,其实就是礼乐文明,尤其是指礼的兴盛。 (三)礼乐之“文”:社会的规范及其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