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I22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463(2019)05-0096-08 韩愈贬官潮州,对岭南怪异之物,曾有“鲎实如惠文,骨眼相负行。蠔相黏为山,百十各自生。蒲鱼尾如蛇,口眼不相营”等诗句记之[1]1132。唐昭宗时期的刘恂“出为广州司马”,官满后因上京扰攘“遂居南海”,著《岭表录异》,其中亦多记南方之物:“(海镜)腹中有小蟹子,其小如黄豆,而螯足具备。海镜饥,则蟹出拾食,蟹饱归腹,海镜亦饱。”[2]21这看似怪异的记录实则为种间的“互利共生”现象。“互利共生”是种间关系之一①,一般是合则两利,分则两伤。这种现象在自然界中并不少见,却很少引起人文学者的注意。桐城派诗人与韩愈的关系颇似这种种间的“互利共生”,但并不存在真正的“共栖”关系,毕竟韩诗在唐代即被推尚,桐城派诗人也不一定要依附韩愈讨生计。桐城派诗人对于韩愈诗歌的评论,既是韩诗经典化历程的重要环节(建构),也是桐城诗派崛起的重要路径(借径)。这种关系可比照上面的“互利共生”而称之为“互利共成”,既相互助益又共同成就。 一、异代知音:桐城派诗人对韩愈诗歌的评论及推尚 钱钟书在指出“桐城亦有诗派”后,紧接着又说:“其端自姚南菁范发之。”[3]370姚南菁即姚范,姚鼐伯父,姚鼐尝从其学经学。桐城派诗论家方东树道:“近代真知诗文,无如乡先辈刘海峰、姚薑坞、惜抱三先生者。”[4]46尽管姚范的诗歌创作成就不高,但姚范“谈艺精深,多前人所未发”,深刻影响了姚鼐以及后来的桐城派诗人,从这一角度而言,姚范确为桐城诗派的先导[5]。姚范著有《援鹑堂笔记》一书,于经、史、子、集无所不揽,其中不乏对诗歌的精切认识,如对韩愈《南山》诗的评价: 《南山诗》注:“此诗似《上林》《子虚》赋,才力小者不可到也。”余谓才力小者固不能,然如东野诗仅十句,却奇出意表耳。《潜溪诗眼》云:“孙莘老尝谓:‘老杜《北征》胜退之《南山》诗’;王平甫以谓‘《南山》胜《北征》’,终不能相服。时山谷尚少,乃曰:‘若论工巧,则《北征》不及《南山》;若书一代之事,以与《国风》《雅》《颂》相为表里,则《北征》不可无,而《南山》虽不作未害也。’二公之论遂定。余谓宋人评论,特就事义大小言之耳。”愚谓:但就词气论,《北征》之沉壮郁勃,精采旁魄,盖有百番诵之而味不穷者,非《南山》所并;《南山》仅形容瑰奇耳,通首观之,词意犹在可增减之中[6]卷四十一。 韩愈《南山诗》为力大才雄之作,历来诗家褒贬不一。如姚范此处转引的范温《潜溪诗眼》中的一段争论即颇有代表性:孙觉认为杜甫的《北征》超过韩愈的《南山》诗,王安国则认为《南山》诗超过《北征》,两人争论不休。黄庭坚则认为,以艺术工巧而言,《南山》诗为上,以思想价值而论,《北征》为高。黄庭坚看出双方问题之所在,即以不同的标准来品评两诗,各是其是,自然不能形成共识。姚范接过黄庭坚、范温的评论,不仅认为《南山》诗在思想价值上不能比肩《北征》,就是在艺术表现方面也逊色一筹,甚至认为:“杜公诗诵之古气如在喉间,《南山》前作冒子,不好。”[6]卷四十一姚范除了对《南山》诗进行总体评价外,尚就诗中五十余“或”字给出解释:“《华严·法界品》言三昧光明,多用‘或’字文法。然公自本《小雅》,兼用《说卦》传耳。陆鲁望和皮袭美《千言诗》,多用‘谁’字,文法同此。”[6]卷四十一在姚范看来,韩愈以“或”字结撰文章,描写南山形势,或受到《华严经》的影响,而源头还是《诗·小雅》等儒家经典。需要说明的是,姚范虽然对《南山》诗尚有不满之言,但将《南山》诗与《北征》这样在杜集中一流的诗歌做对比,本身就可以看出姚范对韩愈诗歌的肯定和认同,而在具体评价《南山》诗时,更多地从艺术表现上评价而非仅从思想内容方面裁决,也突破藩篱,别具只眼。 郭麐接着上面的话题则给出如下评论: 余最厌宋人妄议昔贤优劣。元微之作《杜工部墓志》,轩轾李、杜,退之“蚍蜉撼树”之论未必不为此而发。山谷以杜《北征》为有关系之作,昌黎《南山》虽不作亦可,以此定《北征》为胜于《南山》。诗宁可如此说耶?余少时有《论诗绝句》数首,其一云:“一首《南山》敌《北征》,昔人意到句随成。江湖万古流天地,不信涪翁论重轻。”[7]3375 郭麐为姚鼐弟子,《桐城文学渊源考》称其“师事姚鼐,工诗、古文词。其诗文皆极幽秀生峭之致,词尤隽永”[8]162。郭麐显然是看到了范温《潜溪诗眼》中孙觉、王安国、黄庭坚等关于《北征》与《南山》诗争论的记载,并对宋人妄议昔贤优劣表示极大愤慨。针对黄庭坚“《北征》为有关系之作,昌黎《南山》虽不作亦可”,并以此认定《北征》胜于《南山》诗,郭氏更是表示“不信”。韩愈《南山》诗是一首游记诗,其思想价值不可、也不应该与杜甫《北征》相类比。《南山》诗的价值在于,韩愈把自己的艺术追求发挥到了极致,在布局结构、描写铺陈、语言运用、韵律选择等方面,都突出表现了韩愈诗歌求新尚奇、不避夸饰的特色。《南山》诗充分显示韩诗气势之宏大、铺排之繁富、状景之生动、词韵之奇险,这种才力和技巧是别人难以企及的,为“不可无一,不可有二”之作。郭麐对诗歌内容与形式的批判区别对待,并不扬此抑彼,肯定了韩愈在诗歌艺术创新方面的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