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因其入乎尘世的深沉感,展示了博大的精神之美,受到当时及后世不同民族诗人的尊崇。中国诗学中一直有“大”家与“名”家之分。所谓“大”,不仅在艺术层面,更着眼于人生境界上有大气魄、大担当、大情怀。总之,“大”诗人往往能超越个人一己私情私心的拘限,并从尘俗价值的笼罩中升华出来,而葆有更为高远深沉的精神追求与涵养。王国维曾列举中华诗史上的大诗人:“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于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苟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学者,殆未之有也。”① 杜甫作为唐代关注民生、心怀国家的伟大诗人,全然不顾遭际丧乱、颠沛流离的人生坎坷境遇,将自身的蹇顿困苦置之度外,把对生命的全部热情倾注在对国家丧乱、人民流离的呐喊与书写当中,其诗作的伟大写实精神与悲天悯人情怀引起人们的强烈共鸣。晚唐时期,出现称赞杜诗为“诗史”②的记载。清代道咸之际遭逢世间未有之大变乱,诗人作品中对杜甫的接受成为清诗史上引人注目的现象。故此,本文拟通过对京口驻防诗人的杜诗接受研究,探讨时代变局中的跨民族“诗史”书写的传承,及其蕴涵的蒙汉文学交融在中国文学精神和中华文化传统生成中的积极作用。 京口驻防诗人 八旗蒙古驻防诗人是清代八旗驻防与所在地汉文化融合而产生的诗人群体。既包括世居驻防地的诗人,也包括由驻防起家而仕宦京师或他地的诗人。八旗杭州驻防、荆州驻防、开封驻防、京口驻防、吉林驻防中,都曾产生蒙古诗人群,并留存有鲜明驻防地域特色的诗歌作品。他们是八旗文学创作的中坚力量,也是清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清朝建立之初,在重要的战略城市都部署了八旗驻防旗营,清代八旗驻防有四大类:“曰畿辅驻防兵,其藩部内附之众,及在京内务府、理藩院所辖悉附焉;曰东三省驻防兵;曰各直省驻防兵,新疆驻防兵附焉;曰藩部兵。”③京口驻防设于顺治十二年(1655)。其实,早在顺治二年(1645)清军南下后即在南京设置江宁驻防,以八旗重兵屯驻东南中心的江宁(南京),不过尚未在毗邻江宁的京口派驻旗兵。终顺治一朝,清廷在江南的统治并不稳固。顺治十一年(1654)正月,南明鲁王政权将领张名振、张煌言率水师突入长江京口江面,登金山望祭明祖陵。清政府为加强对沿海、沿江的防御,于第二年初夏派石廷柱率汉八旗一部驻防京口。顺治十六年(1659)六月,郑成功、张煌言联军攻入长江,连克瓜洲、镇江,兵锋达南京近郊,其间江南、江北城市总计29座,极大撼动了清廷在江南的统治。七月,郑成功在南京城下为清军所败,登舰退出海口。清廷看到处于江河交汇地的镇江城战略的重要性,即于当年九月“复设重镇,命都统刘之源挂镇海大将军印,统八旗官兵共甲二千副,左右二路水师随八旗驻镇江,镇守沿江沿海地方”④。其后,“乾隆二十八年裁汰京口汉军,由蒙古官兵一千六百四十四员名移驻京口,是为京口驻防之始”⑤。京口驻防归江宁将军兼辖,每年春、秋两次,例由江宁将军来京口阅兵。自乾隆中叶至清末,在京口驻防的都是蒙古八旗兵。“自是以来,无或损益,兵民相安,不异土著。武备既饬,文教聿兴,百余年间,科第名流,联翩而起。”⑥ 京口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文学底蕴,“镇江山川奇丽,甲于江左,诸名胜诗文最足相副”⑦。有清一代的京口诗坛名家众多,绽放出独有的风采。八旗驻防后,八旗官学设立。随着时间推移,在汉文化深入影响下,至清中期,京口驻防中产生了大批从事汉文创作的蒙古族诗人。京江前七子是嘉道年间京口诗坛的代表诗群,他们交游广泛,与京师诗坛名家蒙古族诗人法式善往来频繁,拉开了蒙汉诗人交融的序幕。道咸同光时期,京江七子与京口驻防蒙古族诗人清瑞、燮清、延清、伊成阿、达春布、爱仁、春元等交流密切,并且,随着京口驻防诗人入京为官,这种交流延展为京口地方诗坛与京师诗坛的多族士人往来。诗人间频繁地诗文酬唱极大地激发了京口至京师的蒙汉诗歌创作互动,推动了蒙汉诗学思想交流,进一步促进了蒙汉文学与文化的融通。 镇江独特的地域优势孕育出丰富多彩的京口文化,尚文之风盛行,影响了京口各族文人的创作。因京口驻防蒙古族诗人在清诗史上不彰,特查列简介如下:春元,生卒年不详,汉姓怀,字凤池,蒙古镶红旗人,举人出身,列为候补直隶州知州。主纂的《京口八旗志》“文苑”一节,记载了京口蒙古诗人的姓氏及诗集名,为京口驻防诗人研究提供了重要文献资料。伊成阿,生卒年不详,字退斋,蒙古泰楚特氏人,累官至右翼协领。著有《晏如草堂诗集》一卷⑧,今已散佚。清瑞(1788-1858),汉姓艾,字霁山,翁鄂尔图特氏,蒙古正白旗人。嘉庆九年(1804)十六岁补府学生员,逾二十岁无心科举,赋闲在家,专习古文词,尤肆力于诗。著有《江上草堂诗集》二卷。达春布,生卒年不详,汉姓石,字客山,蒙古镶黄旗人。著有《客山诗存》一卷。布彦(1803?-?),原名布彦泰,汉姓刘,字子交,一字泰如,蒙古镶红旗人。道光二十年(1840)庚子科进士,三甲79名,分发直隶,历署新乐、巨鹿、武强、清河、三河等县,补通州知州。其任州、县地方官,“皆以廉能称”,后以事被劾,改授馆职,由都察院笔帖式历升詹事府右赞善,降补户部云南司主事。著有《听秋阁诗钞》。燮清(1813-?),字秋澄,奈曼氏,汉姓项,蒙古正黄旗人。燮清初为八旗官学生员,后由于军功,被保举为知县。著有《养拙山房诗钞》一集、《养拙书屋诗选》二卷。善广,生卒年不详,汉姓怀,字子居,蒙古镶红旗人,伊普抒克氏。咸丰十一年(1861)举人,同治十年(1871)进士,任内阁中书,同治十二年(1873)加侍读衔,光绪五年(1879)科受卷官,光绪八年(1882)署乍浦理事同知,光绪十一年(1885)科同考试官,光绪十二年(1886)代理西安县知县,十月补浦江县知县。为官勤政爱民,有颂声。所辑《浙水宦迹诗钞》为盈川士民感念留别唱和之作。延清(1846-?),字子澄,号小恬,一号梓臣,蒙古镶白旗人。同治十二年(1873)举人,同治十三年(1874)联捷成进士。授工部都水司主事。延清曾祖珠隆阿、祖德庆、父连元三代均为京口驻防领催。堂曾伯(叔)祖顺禄曾考中武举人,任过驻防旗兵前锋。堂伯(叔)祖泰山于咸丰三年(1853)死于与太平军的战斗中。延清妻文氏为前护理京口掌印副都统文光侄女。著有《奉使车臣汗纪程诗》《庚子都门纪事诗》《锦官堂诗草》《锦官堂诗续集》《来蝶轩诗》《前后三十六天诗》《锦官堂赋钞》等。爱仁(1857-?),字泽民,号金声,蒙古正黄旗人。光绪十五年(1889)己丑科进士。考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馆任河南内黄、夏邑知县。爱仁出身于八旗军人世家,祖上于清初入关,任过正黄旗参领,南下后驻防江宁,至高祖台布禄始自江宁移驻京口。父魁昌曾任京口驻防正红旗骁骑校。爱仁家族既是军人世家,也是地方科举家族,编纂《重修京口八旗志》。云书(1873-?),清瑞之孙。汉姓艾,字企韩,号仲森,蒙古正白旗人,京口驻防附生,光绪举人,光绪三十年(1904)甲辰恩科进士。喜吟诗,曾参与“梦溪吟社”,著有《沈水清音集》《关外杂诗》《汉隐庵诗草》《梦溪吟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