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9)11-0143-09 刘勰《文心雕龙·才略篇》检论历代作家文才之概略,春秋时期特别推崇楚蒍敖、晋士会、赵衰、郑公孙侨、游吉、公孙挥,认为此六者“皆文名之标者也”①。事实上,就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观之,西周文作家群体主要包括周王、国君、卿、大夫四个阶层,而春秋文作家群体的社会阶层涵盖面要广泛得多。据笔者统计,仅传世文献中有姓、氏、名、字、谥、号者537人②。我们可按照贵族、平民、奴隶三个基本阶级,区分为以下6个不同阶层的作家群体:一是周王11人,占2.1%;二是国君77人,占14.3%③;三是公卿164人,占30.5%;四是大夫211人,占39.3%;五是士36人④,占6.7%;六是平民38人⑤,占7.1%。本文拟以政治生态环境变迁为背景,来讨论春秋文作家群体社会阶层分布状况及其演化特征。 一、“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与春秋前期作家群体分布状况与基本特征 春秋前期政治格局依然是“天子守在四夷”⑥,政治生态依然是《论语·季氏篇》所言“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即政治思想、政治制度、政治格局、政治风气和社会风气综合状态与环境依然以“王权”为中心⑦。这一历史阶段,见于传世文献的各阶层作家,凡35人。其中,周王1人,国君9人,卿事寮卿士5人,卿事寮大夫17人,太史寮大夫3人⑧。从上述信息可以看出,春秋前期作家群体社会阶层分布呈现出如下两个特点。 1.周天子依然可以通过策命诸侯方式来行使“王权” 这一历史阶段在位天子有平王宜臼、桓王林和庄王佗。在此三王中,虽然仅平王有三篇“命”体文传世,但从作品内容可以显现出“王权”的绝对权威。比如,平王元年(前770),秦襄公以兵送平王东迁,平王作《襄公之命》,命其为诸侯。尽管所封之“土”与所授之“民”为“戎”所有,但依然许诺“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⑨;同年,晋文侯会卫武公、郑武公、秦襄公以师从平王入于成周(即东都,在今河南省洛阳市东约四十里),共定周室,平王作《文侯之命》,命其“与郑夹辅周室,毋废王命”;十一年(前760),平王再作《文侯之命》,赐命弑携王余臣功臣晋文侯为方伯,令其不仅作为诸侯国君要“归视尔师,宁尔邦”,而且作为诸侯方伯更要“柔远能迩,惠康小民”。其中,《襄公之命》属于册立诸侯之“命书”;前一篇《文侯之命》属于策命诸侯事功之“命书”;后一篇《文侯之命》属于策命诸侯方伯之“命书”。足见这三篇“命”体文是通过礼仪制度规范来强化王权的基本形式,更是彰显王权的重要标志。 这自然与后世王权式微而君权强势之后,其他周王所作“命书”,有着本质区别。比如,僖王胡齐的《武公之命》、惠王阆的《成王之命》,皆为天子以一种礼仪制度规范形式,在事后认可诸侯国君自立为君的“追命”之“命书”。又如,惠王的《桓公之命》,襄王郑的《桓公之命》,皆为天子以一种礼仪制度规范形式,在事后认可诸侯国君自立为霸主“追命”之“命书”。 当然,像郑庄公寤生这样的区域性“小伯”公然僭越礼制,作《许叔之命》与《公孙获之命》,但他毕竟还有“君子不欲多上人,况敢陵天子乎”之类的顾虑,自然没有后世齐桓公小白“挟天子以令诸侯”⑩的威风,更不会从根本上动摇维系王权的社会根基。 2.王室、公室卿事寮与太史寮作家群体比例严重失调 传世文献和出土资料显示,西周中央政权有“卿事寮”和“太史寮”两大官署系统。其中:卿事寮为外官系统,主管王畿以内军事、民事、工事三大政事与王畿以外四方诸侯之政事;太史寮为内官系统,主管册命、制禄、祭祀、文书、辅保、时令、天文、历法、图籍、载史、占卜、礼制、耕作诸事,其地位仅次于卿事寮。这两大官署的各类官员,构成一个十分完整的管理系统(11)。春秋时期,王室依然沿袭西周时期的“天子六卿”之制,而诸侯国除鲁国之外,大多突破了《礼记·王制》规定的“大国三卿,皆命于天子”“次国三卿,二卿命于天子”“小国二卿,皆命于其君”之制,晋国甚至多达十二卿。卿士寮职官序列,王室依然沿袭旧制,中原诸侯公室大多仿效王室设置;个别像楚、宋、陈等南方诸侯职位名目虽异,其职掌大体相仿。但太史寮系统的社会地位有所下降,名称亦有变异,然其职掌大多因袭西周旧制(12)。 就春秋前期“二寮”作家群体分布状况而言,不仅卿事寮与太史寮作家比例为7∶1,而且太史寮中的大夫出身的作家政治地位都比较低,传世作品也比较少。足见在作家群体中,居于太史寮官署的作家已然成为配角,而居于卿事寮官署的作家则成为创作的主体。其中,由于卿士寮之“公卿”在周王室与诸侯国依然具有“秉国政”之权力,他们无疑是文学创作最为活跃的群体之一,像周公黑肩、郑祭仲、卫石碏等(13);同时,卿事寮大夫也是这一历史阶段创作活动最为活跃的群体之一,像周辛伯、鲁公子翚、晋栾成、郑公子元、虞虞叔、楚鬭廉、卫石祁等。 就创作内容而论,卿士寮卿大夫周公黑肩《谏王善郑以劝来者书》、辛伯《谏周公书》、郑祭仲《都邑之制论》、公子元《繻葛战策论》、卫石碏《效六顺以去六逆论》、石祁《谏归猛获于卫书》、鲁公子翚《宗盟之长论》、晋栾成《人之道论》、楚鬭廉《败郧师之策论》等文,或论王室王位与公室君位嫡长子承袭制,或论王室与公室礼仪制度规范,或论天子与诸侯、卿大夫之间的“君臣”人伦道德规范,或论天子与诸侯、诸侯与诸侯之间征伐策略,关注点都集中在“人道”方面,足见他们继承了西周以来卿事寮作家创作旨趣多论“人道”的传统。而太史寮大夫晋师服《分封之制论》、鲁楚丘之父《释卜筮〈大有〉之〈乾〉卦辞》,或预测晋公室大宗将为小宗所取代,或预测桓公季子公子友(成季)将会成为公室执政卿,皆以“天道”释“人道”,足见他们继承了西周以来太史寮作家创作旨趣多论“天道”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