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I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804(2019)05-0095-13 自明清开始,学者就以传统文献与文学批评等方法对中国古代女性文学进行研究。近现代以来,学者多从社会及思想领域中女性问题的角度对中国古代女性文学进行研究,成果丰硕。当代学者引进女性批评、性别诗学等研究视角,进一步对中国女性文学整体及个案做出富有启示性的分析。①从历史事实来看,中国古代女性文学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发生机制与发展状态,与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的关系是复杂的。所以,我们在使用近现代以来新的、着眼于女性与性别问题的批评方式的同时,也要强调一种立足于历史本身的史学及文学的研究方法。本文将中国古代女性文学分为早期形态与主要依附士大夫文化、文人文学的后来形态两部分来考察,力图揭示中国古代女性文学与士大夫文化的复杂关系,或许能为中国古代女性文学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中国古代文学史发展的一个基本事实就是从战国时代开始,士大夫阶层书面性、篇体化的创作形态出现,其结果是赢来以辞赋为主要体裁的战国后期至汉代的文人篇体文学的发展。到了东汉时代,部分辞赋家开始有意识地创作新型的五言诗,至建安时期形成乐府与五言诗创作的第一个高潮,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确立了中国古代文人诗歌创作的艺术传统。上述成就是以中国古代士大夫文化的发展为基本前提的。事实上,中国古代文学存在两种形态,一种是士大夫文化形成并成熟之前的文学,它更接近于文学的原生形态;一种是与中国古代士大夫文化的形成、发展与成熟同步的中国古代文人文学。 一般情况下,人们所谈论的中国古代女性文学,主要是指后一种形态。从同期男女文学的比重看,在早期文学中,女性创作的比重高于后来。中国古代女性文学经历了从早期的高地、走向中古时代的低谷、到近古明清时代又逐渐走高这样一个曲折进程,但即使在堪称中国古代女性文学繁荣期的明清,女性文学在同期整体文学中的比重,也无法回复到早期状态。如果我们将早期女性文学视为人类女性文学发生的正常状态的话,那么这种正常状态大概只有到现当代阶段才得以完全恢复。 在原始神话、歌谣中,女性的创作情况如何我们不能尽知,但从女娲补天、精卫填海这样的神话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原始社会中女性非凡的创造力。就歌谣方面来说,《吕氏春秋·音初》在追溯东、南、西、北“四方音”即四方的歌曲的起源时,认为其中两种即南音与北音都出于女性: 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涂山氏之女乃令其妾候禹于涂山之阳,女乃作歌。歌曰:候人兮猗!实始作为南音。② 有娀氏有二佚女,为之九成之台。饮食必以鼓,帝食燕往视之。鸣若谥隘,二女爱而争搏之。覆以玉筐,少选发而视之。燕遗二卵,北飞,遂不反。二女作歌。一终曰:“燕燕往飞”。实始作于北音。③ 这些诗歌远早于《诗经》,但《诗经》中的诗歌跟它们有渊源关系。《诗经》中不少思念亲人行役远出、等候他们归来的诗歌如《周南·卷耳》等,就与《侯人之歌》性质接近。另外“燕燕往飞”这句古老歌词出自《诗经·邶风》中《燕燕》一诗,《毛诗小序》说是卫庄姜送其归妾陈妫之作,其中有“燕燕于飞,差池其羽”、“燕燕于飞,上下其音”。④它们不仅都是北方的歌曲,而且其中都包含两位女性的关系,虽然我们不能肯定这一句“燕燕于飞”就是从有娀氏之歌中流传下来的,但其间的关系也颇耐人寻味。 《诗经》大部分是无名氏的创作,许多作品表现女性生活及其意识与情感,其中有多少为女性独立创作尚无法统计。大致来说,大雅、小雅与三颂,应该是男性士大夫所作,但如《小雅·谷风》,近人有认为与《邶风·谷风》一样,都是弃妇之辞。⑤《国风》里面有不少女性创作,朱熹《诗集传》序:“吾闻之,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⑥这就是说,国风中的里巷歌谣,其作者性别差不多是男女平分秋色。不仅里巷女子是这样,贵族女子中也有较浓厚的创作诗歌的风气,如上面说的《邶风》中卫庄姜所作的《燕燕》,还有如《鄘风》中许穆夫人所作的《载驰》等。 总体上讲,汉代诗歌(如民谣、乐府及上层贵族中流行的楚歌等)都还是自然状态下的诗歌创作,即非专门诗家的艺术追求。其中女性作品应该不少,有几种影响比较大的,一是高祖唐山夫人的《安世房中歌》这种混合了《诗经》雅颂体与楚歌体的作品。汉代经学家郑玄等人认为,唐山夫人是仿效《诗经》里的国君夫人创作《二南》而作,《二南》是周代的“房中之乐”。联系《诗经》中其他贵族女性的创作来看,可以得出一个初步的结论:从周到汉,存在一个贵族妇女的诗歌创作传统。《安世房中歌》体现了一种贵族文学的华美风格,但不无空灵的韵致。 汉代最著名的女诗人班婕妤是大文学家班固的祖姑,在成帝时选入后宫,后遭遇冷落,鸿嘉年间求侍奉太后于长信宫。班婕妤的《怨诗》,后人归为乐府体,是汉代诗歌中对后世影响巨大的作品:“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⑦这可以说是一首“元诗”,即主题和意象不断地为后来诗歌所演绎、发挥、隶用的作品,“团扇”此后就作为被抛弃女性的象征性意象,反复出现在后世诗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