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诗的演进与变革 新时期诗歌四十年,有一个基本是自然自发演进的过程,可以从中窥见诗歌的自由发生进程和艺术变化规律。这个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朦胧诗时期,主要是向外学习的阶段,翻译诗在这一阶段盛行。朦胧诗是“文革”后期出现的一种诗歌新潮,追求个性,寻找自我,呼唤人性的回归和真善美,具有强烈的启蒙精神、批判思想和时代意识,是一种新的诗歌表达方式和美学追求。朦胧诗主要的特点:一是其启蒙精神和批判性,北岛在这方面尤其突出,他对旧有的虚假空洞意识形态表示怀疑,公开喊出:“我不相信!”同时,他高扬个人的权利,宣称“在一个没有英雄的年代,我只想做一个人”;二是对人性之美的回归,对日常生活之美的回归,舒婷比较典型,她呼唤真正的深刻平等的爱情、友情,比如《致橡树》等诗。朦胧诗的新的美学追求,也得到了部分评论家的肯定,其中尤以谢冕、孙绍振和徐敬亚为代表,他们称之为“一种新的美学原则的崛起”,为其提供合法性正当性证明。 朦胧诗与翻译诗关系密切。诗歌界有一个相当广泛的共识,即没有翻译就没有新诗,没有灰皮书就没有朦胧诗。灰皮书是指1960、70年代“供内部参考批判”的西方图书译本,其中一部分是西方现代派小说和诗歌,早期的朦胧诗人们正是通过各种途径接触到这些作品,得到启蒙和启迪,从此开始他们的现代诗歌探索之路。1970年代后期改革开放之后,西方诗歌从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到现代主义被一股脑翻译过来,以西方现代诗歌为摹本的风气更是盛行一时。 朦胧诗本身的命名来自章明的批评文章《令人气闷的“朦胧”》,后者认为一些青年诗人的诗写得晦涩、不顺畅,情绪灰色,让人看不懂,显得“朦胧”。这一看法,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是朦胧诗由于要表达一种新的时代情绪和精神,老一辈可能觉得不好理解,故产生隔膜,看不懂;二则可能因为这种探索是新的,前所未有的,因而往往是不成熟的,再加上要表达新的感受经验,中国传统中缺乏同类资源,只好从翻译诗中去寻找资源,而翻译诗本身因为转化误读等等,就存在不通畅的问题,在这样的情况影响下的诗歌,自然也就有不畅达的问题,故而扭曲变异,所以“朦胧”,让人一时难以理解接受。 第二个阶段是文学寻根时期,也是向内寻找传统的阶段。这个时期也可以说是一个文学自觉的时期,民族本土性主体性意识开始觉醒。朦胧诗和第三代诗人中已有部分诗人开始具有自觉的将传统进行现代性转换的创造意识,最早具有寻根意识的作品被认为是杨炼的诗歌《诺日朗》等。后来则是小说界将之推向高潮。文学寻根思潮的产生,可能受到两股西方思潮的影响,一是拉美的魔幻现实主义,二是欧美本身的反现代化潮流,此外,进入1990年代以后,大陆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兴起,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这一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台湾现代诗歌对大陆的影响。台湾现代诗正好已经过向外学习的第一阶段,开始转向自身传统寻找资源,而且刚刚创作出具有一定示范性的代表性作品,比如余光中的《乡愁》、郑愁予的《错误》、洛夫的《金龙禅寺》等。台湾现代主义早期也是以西化为旗帜的,但有意思的是,台湾现代诗人们越往西走,内心越返回传统。他们最终恰恰以回归传统的诗作著名,而且也正是这批诗作,他们被大陆诗歌界和读者们广泛接受。 寻根思潮持续性很强。后来也出现许多优秀的作品,比如柏桦的《在清朝》、张枣的《镜中》等等,更年轻的继承者则有陈先发、胡弦等等,其意义还有待进一步挖掘。 第三个阶段出现在21世纪之初,我称之为诗歌的“草根性”的时期,这是向下挖掘的阶段,也是接地气和将诗歌基础夯实将视野开阔的阶段。所谓诗歌的“草根性”,我写过一篇文章《天赋诗权,草根发声》,大意是每个人都有写诗的权利,但能否写出诗歌和得到传播还需要一些外在条件,比如要有一定文化水准,写出来能得到传播。而现在正好是一个教育比较普及的时代;网络和自媒体的兴起正好提供了一个新的传播渠道和平台,这些外在条件助推诗歌进入一个相对大众化、社会化也是民主化的时代。当然,一个人是否能成为好诗人还有天赋等问题,诗有别才,但大的趋势基本如此。所以,我将“草根性”定义为一种自由、自发、自然并最终走向自觉的诗歌创作状态。 这个时期的一个标志就是底层草根诗人的崛起,被称为“草根诗人”的杨键、江非等最早引起注意,而打工诗人郑小琼、谢湘南、许立志等也被归于这一现象,2014年底余秀华的出现,使“草根诗人”成为一个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现象,达到一个高潮。另一个标志是地方性诗歌的兴盛,中国历史上就有地方文化现象,古代有“北质而南文”的说法,江南文化、楚文化、齐鲁文化、巴蜀文化等使得中国文化呈现活力和多样性。当代地方性诗歌也出现相互竞争、相互吸收、相互融合的阶段。雷平阳、潘维、古马、阿信等被誉为代表性诗人。而少数民族诗人的兴起也可以归入这一现象,如吉狄马加等少数民族诗人,为当代诗歌注入新的艺术因素,并成功进入主流文学。还有一个标志是女性诗歌的繁荣,我曾称之为“新红颜写作”现象。女诗人大规模涌现,超过历史任何一个时期,并深刻改变当代诗歌的格局,引起广泛关注。其背后的原因是女性接受教育越来越普遍,知识文化程度提高,释放出空前创造力。女性占人类一半,其创造性的释放,在某种意义上具有人类文明史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