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文学自产生之日起,就与外国文学保持了密切的关系。一个很能说明问题的事实是,有留学经历的作家群体,构成了新文学创作的主力军。①虽然其所攻读者有时并非文学专业,但置身国外,感知异域文坛气息的渠道自然较为便捷。接受了留学洗礼的这批人,或带来异样的创作路数,或引入新的文学资源,或挑起各种理论辩难,为新文学界增添了极大的活力。 不过,国人接触域外文学潮流,留学并非唯一管道,新式教育产生的影响也相当重大。具体到高等教育层面,民国一些综合性大学的外国文学系②和外语教学无疑也为学生们提供了研习外国文学的机会。这些学生中,冯至、李健吾、卞之琳、钱钟书、穆旦等人,是先就读于外文系,而后出国深造,又有进境;而废名、曹禺、李广田、吴兴华、袁可嘉等人,虽然没有出国求学的经历,亦成绩斐然。外文系之于新文学的意义,由这样一份并不完整的名单即不难想见。与以上诸人所就读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或西南联合大学相比,国立山东大学的声名或许稍显逊色,但它的外文系和外语教育,却也别具一格。尤其是其与新文学的关系,学界的了解尚不够全面,值得做一系统钩沉。需要说明的是,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之后,山大先迁安徽,再转万县,后暂行停办,元气大伤。1946年回青岛复校,两年多即迎来解放。故本文的评述时段,集中在1937年之前。 国立山东大学(以下简称“山大”)的前身是国立青岛大学(以下简称“青大”)。后者成立于1930年,运转甫及两年,就因大规模学潮而被国民政府教育部勒令解散。暑期整顿后续办,乃易名国立山东大学。青大校长杨振声(字金甫)虽因学潮去职,新任的山大校长赵太侔(赵畸),却原系青大教务长,山大外文系主任梁实秋,也是青大原任。既然人事上有此一贯性,所以赵校长明白地承认,“杨前校长金甫先生成规具在”,后来者只需“遵循仿效取则不违”即可。③1936年6月,赵太侔虽亦在迭起的学潮和复杂的政治倾轧中离职,继任者林济青却也未对既有制度做太大更动。应该说,山大的办学思路,就是青大奠定的。 作为新文学名家,梁实秋与一批同人云集青岛任教一事,一向为人津津乐道,视作岛城新文学的高光时刻。但其外文系主任的身份,却也遭此盛名所掩。事实上,如果对比一下此一时段其他诸大学外文系现状便可发现,他这种角色正是“少数派”。 很清楚,表1所列的诸多著名国立、私立综合性大学的外文系主任,多数人的专长纯粹在外语方面,有些本身就是外国人。能以新文学创作实绩而毫无争议地进入新文学史者,唯梁实秋、陈源、洪深三人而已。需要补充说明的是,1934年下半年梁实秋离开山大,继任者恰是洪深。④强调外文系人才的新文学造诣,似为山大择人的主要倾向。⑤ 表1 20世纪30年代部分国立、私立大学外文系主任简况
校名 | 系名 | 系主任 | 校名 | 系名 | 系主任 | |
国立山东大学 | 外国文学系 | 梁实秋 | 国立中山大学 | 英吉利语言文学系 | 刘奇峰 | |
国立中央大学 | 外国文学系 | 楼光来 | 国立四川大学 | 英文学系 | 刘奎 | |
国立北平大学 | 英文系 | 杨宗翰 | 国立北平师范大学 | 英文学系 | 罗昌 | |
国立北京大学 | 外国文学系 | 温源宁 | 国立武汉大学 | 外国文学系 | 陈源 | |
国立浙江大学 | 外国语文系 | | 国立清华大学 | 外国文学系 | 王文显 | |
国立暨南大学 | 外国语文学系 | 洪深 | 私立光华大学 | 外国语文系 | 柏兰莱 | |
私立大夏大学 | 英文系 | 孙夫人 | 私立齐鲁大学 | 外国语文学系 | 罗天乐 | |
私立南开大学 | 英文学系 | 陈逵 | 私立复旦大学 | 外国文学系 | 余楠秋 | |
私立燕京大学 | 英国文学系 | 步多马(T.E.Breece)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