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B502.233 《物理学》A7在整个《物理学》A卷中的核心地位、乃至于在整个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因为,如研究者们所普遍同意的,正是在这一章里,亚里士多德通过对生成概念的语义学的分析,首次分析出了在他的形而上学思想体系中的两个核心概念,即形式和质料(cf.Charlton,p.70);而同时也正是在这一章里,被题名为“论本原”的《物理学》A卷的研究主旨才被彻底实现了,这就是,他在这里才真正清楚地阐明了他有关自然的形而上学三本原理论,揭示了自然的形而上学本原结构。 如研究者们所一致接受的,亚里士多德有关自然的形而上学三本原就是:主体、形式和缺失。(cf.Bostock,p.4;Gill,p.234)它们也可以简单地被表达为:主体和相反者。在三本原中,研究者们对形式和缺失的认识是比较一致的。它们是一种相反者关系。而在《物理学》A7的特殊语境中,由于“生成”(γιγν
σθαι)概念覆盖的不仅是实体的生成(coming into existence),而且是属性的变化(alteration),因此,“形式”这个概念的所指较之在亚里士多德著作的其他地方要更为宽泛,它不仅指实体形式,而且指实体属性。从而,通过形式和缺失这一对概念,亚里士多德就既可以表达一个实体的生成,例如植物的生成、动物的生成、雕像的生成等等,也可以表达属性的变化,例如冷热的变化、颜色的变化、文雅不文雅的变化等等。 但是,对于三本原中的主体研究者们的认识就不统一了。在属性的变化方面,研究者们的观点比较一致,即,都承认属性变化需要一个主体,它是一个具体的个体实体,在整个属性变化过程中持存,为属性变化的相反者双方提供一个不变的承载者。(cf.Gill,p.234)例如,一个人从不文雅的变化为文雅的,这里的“一个人”就是从不文雅到文雅这一属性变化的主体,它是一个具体的实体,在整个变化过程中持存,亦即,尽管发生了属性方面的变化,但一个人还是一个人。 但在实体的生成方面,研究者们的观点就产生了分歧。传统观点认为,在实体生成中同样存在着一个主体,它就是质料,它在实体生成过程中持存,为作为实体的形式及其相反者缺失之间的转换提供一个不变的承载者。例如,一座青铜雕像的生成,就是质料青铜从不具有这座雕像的形式到具有这座雕像的形式,在整个过程中实际发生生成的是实体雕像,它从无到有,而质料青铜却始终持存,是整个生成过程的不变的主体。(ibid.)在此基础上,传统观点还通过回溯式抽象,将主体概念进一步同原始质料概念联系在一起。例如,基尔这样说:“《物理学》1.7的模式表明,构成一个合成物的质料有独立于它所临时构成的那个对象的形式的自我同一性。质料和合成物是有区别的,因为它们有不同的持存条件:质料由于持存于实体变化过程的始终从而比合成物要长久。此外,在一个合成物中的质料和形式间的关系是一种偶性的关系:构成一座雕像的青铜反之也可以构成一个犁头;塑造青铜的那座雕像的样式本来也可以体现在木头或其他某种合适的材料中。”(Gill,p.234)显然,当质料和形式之间的关系被看成是一种偶性关系时,质料脱离形式的独立性就凸显出来了,而从中就很容易导出一个作为终极主体的原始质料的概念。① 但是,查尔顿却对这一传统观点提出了反对意见。他认为把主体当成实体生成过程中的持存者,将不能区分属性的变化和实体的生灭。因此,他虽然不反对在实体的生成中也有一个主体,但是却认为它与相反者双方中的缺失一方是同一个东西,从而,他认为三本原实际上就是二本原,整个实体生成只需要两个本原就够了,这就是生成的起点(terminus a quo)和生成的终点(terminus αd quem),亦即生成所从中而来的东西,和生成所要达成的东西,前者就是质料,后者就是形式,质料和形式分别构成了实体生成过程的两端,并不需要一个作为持存者的第三方。因此,质料作为主体,它仅仅是为实体的生成提供开端和主词,而并不是作为持存者为整个生成过程提供不变的承载者。他尤其反对原始质料这个概念。② 具体到他对A7的评注,他首先对传统的质料和形式的关系模式提出了质疑,认为这实际上是一种类似于事物和属性的关系(thing-property relationship)。(cf.Charlton,p.71)显然,查尔顿指出这一点是想要表明,传统的理解模式很容易导致将实体的生成等同于属性的变化,其中,质料就相当于属性变化中的主体例如“一个人”,而形式就相当于属性变化中的相反者双方例如“不文雅的”和“文雅的”。而他认为,正确的质料和形式的关系模式应当是一种构成成分和构成物的关系(relationship of constituent to thing constituted)(ibid.)。在此基础上,他便针对亚里士多德有关自然的形而上学三本原理论提出了他自己的主张:“确实,在所有情况下,我们必须假定一个基础性的东西(underlying thing),但是,这个基础性的东西不是一个超越于相反者双方之上和之外的第三个因素:它与相反者双方的其中一方亦即变化所从中发生的那一方是同一个东西,但却处在不同的描述下。”(Charlton,p.73)这样,亚里士多德有关自然的形而上学三本原理论在查尔顿这里就成了二本原理论,其中,主体本原和缺失本原是同一的。查尔顿提出这一观点当然是为了否定原始质料这个概念在亚里士多德思想体系中的存在,但是,由此他也就在实体的生成中取消了持存者的因素,主体本原不再可能充当实体生成过程中的持存者,而仅仅是变化所从中发生的那个东西。因此,他说:“就生成而言,亚里士多德没有说任何东西持存,而只是说某物作为基础,而且……如果在各种情况下有什么东西持存,就会不再有生成(coming into existence)这样的东西,而只是变化(alteration)。”(ibid.,p.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