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4日,国务院颁布实施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把“唯分数论影响学生全面发展”置于考试招生存在问题的首位。但遗憾的是,这并未引起学界足够的重视。[1]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2]。关于克服、破除“唯分数”的相关学术研究陆续出现。[3]克服教育领域的“唯分数”顽瘴痼疾,涵盖了针对考试招生的“唯分数论”弊端。高等学校招生“唯”分数,是“唯分数”顽瘴痼疾在高等学校招生中的具体表现,是特定时期内囿于条件局限的无奈之举。两者关系密切,但不能等同视之。如果理论研究者、政策制定者在该问题上差之毫厘,就可能导致高等学校招生制度改革实践失之千里。破除高等学校招生中的“唯分数”弊端,消解“唯”分数局限,在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均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等学校招生“唯”分数与高中教育“唯分数” 竞争性高等学校依据分数选择生源是国际通例,区别只是分数的来源及分数作用的边界。但是,依据分数评价教育并非国际通例。教育评价“唯分数”是造成教育教学工作扭曲、异化的重要原因,这在我国高中教育阶段体现得尤为明显。高等学校招生“唯”分数则是在特定环境中的次优选择。 (一)正确理解高等学校招生中的“唯”分数 考试的结果形成分数,常见的分数有原始分数和导出分数。原始分数一般呈现为百分制分数,导出分数主要呈现为百分等级、标准分数。高中教育阶段的学校考试一般采用原始分数,高等学校招生考试除海南省采用标准分数外,其余省份均采用原始分数。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中的等级分数以及在此基础上转换出来的分数属于导出分数,而学校考试、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中的等级分数在性质上则更接近原始分数。长期以来,高等学校招生只把高考分数作为招生依据,其他的评价结果若要成为招生依据均须换算成可以与之相加的分数。自主招生,是根据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高等学校组织的笔试面试以及获奖、竞赛、自述材料、推荐材料等做出降分录取决定,在一定意义上,相当于把这些评价结果转换成分数作为招生依据。“三位一体”招生,则是把这些评价结果直接转换为分数,在总分中占一定比例,在功用上也相当于高考分数。自主招生、“三位一体”招生的各种招生依据虽以分数形式呈现,但人们并不认为是“唯”分数招生。高等学校招生“唯”分数,是指高等学校招生唯大规模考试分数进行录取,没有把其他的评价结果作为招生依据。国际上,通过综合评价招生也重视大规模考试分数,但亦非“唯”分数招生。 除了破格录取、注册入学等招生方式,凡通过考评方式竞争入学机会都会依赖分数。换言之,高等学校招生只要存在竞争,就需要进行比较,分数则是一个易于比较的尺度。大规模考试分数的基本功能是比较。学校考试分数的基本功能是评价,比较则是其派生功能。学界与舆论界反对高等学校招生“唯”分数,这个分数在过去特指高考分数;在新一轮改革中特指高考分数与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分数。高等学校招生要克服“唯”分数,可以先从两个维度入手。首先,高等学校招生所“唯”之分数的范围需要扩大,按照分类考试理念把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分数纳入,作为高职高专、应用型高等学校甚至教学研究型大学与研究教学型大学部分专业的招生依据。其次,部分高等学校、部分专业的部分或者全部招生计划,由于招生的特殊性需要坚决克服“唯”分数,结合其他定量手段、定性手段综合评价来完成招生。然而,限于种种条件,“唯”分数在短期内还是我国高等学校招生的一个重要方式。 (二)高等学校招生“唯”分数并非导致高中教育“唯分数”的充分条件 从根本意义上说,教育评价是对人的评价,因此,是一种复杂的评价。“唯分数”导致了教育评价的简单化、片面化、绝对化,坚决克服“唯分数”评价体系,才能引导学生全面发展,让教育回归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转变教育评价体系,关系教育目标的达成,关系党的教育方针的落实,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系中国梦的最终实现。人们反对高等学校招生“唯”分数,诟病其见分不见人、分数地位过于强势、扭曲了教育评价体系。但我们需要把高等学校招生中的“唯”分数与教育领域中亟须坚决克服的“唯分数”区分开来,澄清高等学校招生“唯”分数异化为扭曲的教育评价体系指挥棒的作用机制。 可以说,如果没有高等学校招生“唯”分数,就没有高中教育“唯分数”。但是,高等学校招生“唯”分数只是导致高中教育“唯分数”困局的一个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功利化的教育价值观才是其背后的罪魁祸首。分数只是教育评价的一个工具而不是教育教学的目标,更不是凌驾于教育教学目标之上的超级目标。分数异化为高中教育教学的目标甚至是唯一目标、超级目标,主要原因是分数的评价功能淡化而比较功能强化,依据分数分配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又是未来社会资源分配的重要影响因素。于是,分数对教育结果以偏概全的评价与社会资源分配对学历、“学校历”过度依赖的畸形结合,使得“唯分数”的教育评价体系扭曲了教育教学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