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9 【文章编号】1003-8418(2019)11-0032-11 一、问题的提出 知识经济时代,由学术和市场两大力量耦合成的学术劳动力市场正趋于壮大和成熟,人才资本化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高校与人才是共生的,哪一层次和类型的高校赢得人才比较优势,就具备了促进其内生性的人才培养与学科发展、获取外源性的高等教育竞争性资源以及与社会展开有效互动合作的先决条件。克拉克·克尔指出:“那些试图在学术等级中上升的大学,可以通过雇佣伟大的、有名的学术明星迅速吸引全国注意,一个‘野心勃勃的’的大学的标志是疯狂地争夺学术泰斗。”[1]必须承认,从学术生产力发展的长远看,人才竞争是激活学术创新发展的必要推力,也是优化人才资源配置的有效手段,对促进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等大有裨益。但反过来,经济学家罗伯特·弗兰克却认为,“一切(学校之间的)公开竞争的结果都是不利的……竞争动力……实际上确保的是一种社会浪费的机制”[2]。可以说,竞争作为学术劳动力市场运行机制中的一类,在人力资本和人才资源的调节和配置上具有正向和负向双重效应,高校人才竞争正向功能的发挥必须遵循科学理性的竞争制度和秩序,否则将招致学科专业链条断裂,抑或是一所大学的凋敝,更有甚者是整个高等教育可持续生态的根本摧毁。 如今,“双一流”战略作为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政策制度的强制性变迁,加速了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整体进程,已从国家意志内化为院校自发行动。问题在于,高校作为典型的资源依赖型组织,为不失于新一轮重点大学建设政策所捆绑的资源利益竞争,相继走上了一条速成式人才队伍建设道路,催生“商品式”人才博弈、“互掐式”人才争夺、“价格战”式人才竞争等一系列失范现象,严重制约着“双一流”建设中人才流动稳态的形成。有学者从新制度主义的“合法性”机制视角省思了高校“挖人”动因,认为既是强意义层面的制度约束下的组织行为,又是弱意义层面的利益驱动下的有意识选择[3];也有学者指出人才竞争的“资本”主义倾向,一定程度上是政府对高校实施的行政化管理模式,使官僚主义和管理主义作风不断蔓延的“恶果”[4]。但无论如何,人才竞争归根结底是市场机制驱动下的高校自发行为,学术劳动力市场的固有现象,探讨和分析“双一流”背景下的高校人才竞争现状,自然无法游离学术劳动力市场这一特定场域。外加上,学术劳动力市场作为高等教育市场的派生系统,长期受外部教育管理政策的制度性约束和内部学术发展特性与规律的教育性规制,在教师和高校的人事关系尚未从编制式“单位人”过渡到合同式“聘用人”的制度变迁拐点期,教师的自由流动并不能完全根据市场规则展开而具有不充分性和不彻底性,因“市场失灵”造成不同身份和群体的教师在横向与纵向流动间的两极落差,致使学术劳动力市场分化出明显的二元分割结构和发展趋势,直接影响和形塑着高校人才竞争的目标诉求和实践行动。是故,从学术劳动力市场分割视角审视高校人才竞争现状及其生成逻辑和机理,不失为一个可行的立足点和切入口,有助于为高校非理性人才竞争行为进行多维释因,提出促进人才有序竞争的对策建议。 二、学术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高校人才竞争现状分析的新视角 (一)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的基本内容 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是西方非主流经济学派的经典理论之一,它批判性地继承和发展了人力资本理论和劳动力市场古典模型关于社会贫富差距、劳动收入差异、就业歧视等问题的论说,创造性地聚焦于劳动力市场结构,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重思了就业流动与工作差异、教育程度与收入差异的内在关系。它明确反对主流经济学派关于劳动力市场具有竞争性质的学说,更加认可非竞争性市场的其他学派[5],认为教育只是分配劳动力到不同市场的一种手段,而种族、性别、地域和行业差异等“非教育因素”才是影响劳动者进入哪一层次劳动力市场的关键所在[6]。同时,该理论指出,市场经济国家不存在所谓的完全统一、竞争的劳动力市场,相反因历史演进中政治经济力量的介入,劳动力市场会纵向或横向地分化为若干分散的、各有市场特征和行为规则的分割市场[7]。换言之,劳动力市场分割现象具有普遍性,是存在于世界各国的一个基本社会事实,其中最典型的是主要和次要市场(也称一级和二级市场)二元分割形态:主要劳动力市场的门槛高,工资价格高,职业稳定,工作环境好,晋升机会多,其供需平衡被内部规则和程序所取代;次要劳动力市场则门槛较低,工资报酬较低,竞争性强,流动性大,工作条件差,升迁和发展机会较少,劳动雇佣的主要依据是该劳动力的边际贡献和边际成本。二元劳动力市场形成明显的等级分层、流动壁垒和竞争差异,即便劳动者具有同等资历和水平的人力资本,也因制度性或结构性因素的阻滞很难在主、次市场间自由流动[8]。 (二)学术劳动力市场分割: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在学术职业中的延伸与运用 学术劳动力市场是普通劳动力市场的一个分支,是由学术劳动力供给、需求和价格三大要素有机构成的专业性市场,它的本质可以看作是高校围绕教师人力资本的市场流动和定价行为[9]。作为普通劳动力市场的一类,一方面,学术劳动力市场具有内在的竞争性和流动性等一般市场特征。它与人力资本理论的教育因素是影响劳动者就业选择和收益的决定性因素,受教育程度越高就越有机会流入社会上层的观点一致。学术因素影响着学术劳动力的市场自由流动,学术人力资本存量和增量积累越多就越容易流入学术劳动力市场上层。另一方面,受教育制度、人才政策和学科类型等制度性与教育性因素的影响,学术劳动力市场客观地存在市场分割特征,被解构成若干同质或异质类市场,在职业地位、竞争流动和薪酬待遇上形成差异性的二元分层结构:主要学术劳动力市场的劳动力学术水平卓越,处于学术中心,流动性强,工资较高,工资外收益渠道、参与科研和社会产学活动的机会较多;次要劳动力市场则学术水平一般,处于学术外围,流动性弱,工资较低,工资外收益和流动机会很少,主要从事教学活动[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