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近三十年中,世界主要国家的博士生教育先后经历了规模的大幅扩张,博士生培养质量受到广泛批评,博士生教育的目标、价值取向、培养机制和评价标准等都面临挑战,各种改革议程随之启动。回应时代挑战,对博士生教育进行系统性改革有赖于良好的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基于博士生教育的科研训练本质,本文从知识生产转型的理论视角出发,对当前博士生教育改革的内在逻辑进行梳理,分析改革承载的目标诉求,并对改革的方向提出建议。 一、文献综述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德国等发达国家,博士生教育的规模逐步扩大,在高等教育和科研政策的讨论中受到持续关注,博士生培养制度和质量在很多国家受到批评和质疑。博士生修业年限过长、学生流失率高、科研训练过于狭隘、培养与就业市场脱节、博士论文质量不高等问题受到广泛关注。[1]同时,在各个国家,越来越多的博士学位获得者在高校和科研机构之外就业,博士生教育问题受到政府、企业以及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其重要性被置于国家科技创新和国际竞争力提升的战略层面。各国针对博士生教育的大规模质量评估兴起,各种改革议程也随之启动[2],博士生教育的目标、程序和评价都面临改革[3]。我国博士生培养规模也在2000年以来迅速扩大,博士学位授予数增加了近4倍。[4]但我国研究生教育总体上“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多样化需求,培养质量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需要实现“发展方式、类型结构、培养模式和评价机制的根本转变”。[5] 伴随规模的扩张及相关改革议程的启动,博士生教育成为国内外高等教育和科研政策等领域的研究热点。研究者围绕博士生教育质量、规模和结构、培养模式和导师指导、毕业生就业和职业发展等主题进行了大量研究并提出改革建议。但这些研究和政策讨论中存在很多有争论的议题。例如,博士教育规模的扩张是否造成了培养质量的下降,保障培养质量与提升培养效率之间是否存在矛盾,越来越多的博士在非学术领域就业是否意味着博士生教育规模过剩,博士教育如何平衡学术标准和劳动力市场要求,等等。这表明,当今博士生教育的目标、价值取向、培养机制和评价标准等都面临挑战,博士教育正在经历系统性的而非局部的变革。 针对博士生教育面临的系统性挑战和变革,研究者尝试从理论层面对当前博士生教育改革的动因、逻辑和价值取向进行分析。基于克拉克(Clark,B.)等人提出的研究生教育作为一种科研训练的本质特征[6],很多研究者从当代科研活动和知识生产模式发生的变化入手分析博士生教育议题。亚瑟(Usher,R.)较早从知识经济的视角关注博士生教育变革,指出知识经济的发展改变了科研工作方式和知识价值的判定范式,催生了专业博士等新的博士学位类型,要在基于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训练之外,培养博士生应对知识经济挑战的多元技能。[7]汉考克(Hancock,S.)和沃尔什(Walsh,E.)以英国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领域博士生教育为例,指出知识生产方式的变化带来研究型职业生涯的改变,必须提升博士毕业生对于多样化的研究工作和复杂职业生涯的适应力。[8]内拉德(Nerad,M.)等人通过比较各国博士教育改革指出,经济和科研全球化趋势下,知识生产方式日趋多样化,博士生教育涉及多利益主体,其质量保障和评估都被置于全球维度之中,各国博士生教育改革在追求科研卓越的同时也以高效、透明和国际认可为核心目标。[9] 在国内,有关博士生教育改革动因的讨论集中围绕吉本斯(Gibbons,M.)等人提出的知识生产的“模式2”[10]理论展开。有学者指出,“模式2”知识生产中的应用性情境、问题导向、跨学科、社会弥散以及组织异质性等特征带来了博士质量观的多元化、培养模式的多样化和评价指标的复杂化,进而推动博士生教育改革,但当前的一些改革措施例如增设新的博士学位类型并没有缓解博士教育的危机,甚至引发新的问题和争议。[11]有学者以传统性和现代性来区分“模式1”和“模式2”两种知识生产形态,知识生产从传统性向现代性的转型改变了学术交流、科研训练、学术竞争以及质量保障的方式,带来博士生培养模式、教育目标、师生关系及质量评价方式的系统变革。[12]有学者基于知识生产转型的视角区分了博士生培养的内在学术逻辑和外在市场逻辑,指出当前博士教育的危机很大程度源于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错位,博士生培养模式变革应当以学术逻辑为主,兼顾市场逻辑,从结构性需求和技能需求两个层面进行“劳动力市场校准”。[13] 但已有研究还存在如下问题。首先,一些研究者在引用知识生产转型理论解释博士教育变革问题时构建的二元逻辑对科研活动现实复杂性的解释力有限,容易陷入学科与跨学科、基础研究与应用性研究、同行评价与市场/社会问责等价值对立的框架,难以对博士生教育改革应有方向给出判断。其次,已有研究大多聚焦于改革的一个或几个具体问题,例如博士就业多元化、新型博士学位以及培养模式中的一些具体改革措施,而对在国家或系统层面就博士生教育改革进行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还不能提供较为全面和充分的理论支撑。最后,被研究者广为引用的“模式2知识生产”概念提出于20世纪90年代,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深入、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生态文明和社会文化的演变等对知识生产的影响已经超出“模式2”理论描述的图景,有必要结合这些新的变化对知识生产转型理论及其与博士生教育的关系进行发展和深化。 二、当代知识生产转型的复杂样态 自现代研究型大学建立以来,博士研究生的培养都是围绕科学研究这一根本任务展开的。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科学知识的结构、科研工作和科研人员的组织及科学的文化都发生了若干重大变化,出现了有关知识生产转型的讨论并不断发展演进,这为理解当前博士生教育的挑战和变革提供了一种重要的理论视角。 (一)知识生产转型的理论溯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