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637(2019)04-0048-08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因其身份、年龄的不同寻常以及《老子》一书体现出的诸多治国、养生等方面的思想,有关老子的神异传说在后世广为流传。从《庄子》等先秦时代的文献记录可知,不但孔子曾问礼于他,而且他还是一位得道者,一位极为长寿的人。西汉自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孔子的地位骤然提升,儒家思想逐渐深入人心,黄老之学的生存与传播出现了危机。然而,东汉后期道教兴起后,老子又被尊为道教的始祖,摇身一变成了仙界的领袖,老子为“圣君师”“老子化胡”“老子为国师”等传说也应时而生。本文拟从儒道之争、佛道之争等重大文化背景入手,探讨唐前老子传说从“孔子师”到“国师”的衍变及其文化意蕴。 一、“孔子问礼于老子”本事解读 “孔子问礼于老子”事,在先秦典籍中早有记载。《论语·述而》即云:“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关于“老彭”,王弼《论语注》曰:“老,老聃;彭,彭祖也。”姚鼐、马叙伦等则认为“老彭”就是指老子。姚鼐《老子章文考》曰:“孔子南之沛见老子。沛者,宋地。彭城近沛,老聃尝居之,故曰老彭。”马叙伦《老子校诂》亦曰:“老子之字聃,而《论语》书多作彭者。弟子以其方言记之耳。……又《论语》加我于老彭之上,前儒以为亲之之词,是也。” 纵观先秦时期的文献,对“孔子问礼于老子”事的记载,以《庄子》一书为最多,其《天运篇》载: 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闻道,乃南之沛见老聃。老聃曰:“子来乎?吾闻子北方之贤者也。子亦得道乎?”孔子曰:“未得也。”……孔子见老聃而语仁义,老聃曰:“……夫仁义憯然,乃愤吾心,乱莫大焉。吾子使天下无失其朴,吾子亦放风而动,总德而立矣。”……孔子见老聃归,三日不谈。 《田子方篇》亦载: 孔子见老聃,老聃新沐,方将被发而干,慹然似非人。孔子便而待之,少焉见。 此外,《知北游》《天道》等篇均有有关孔子见老子的记录。笔者以为,虽然儒家学派承认孔子曾问礼于老子,但《庄子》一书对“孔子问礼于老子”事的诸多记载,则更多地反映了在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时代,以庄子为首的道家学派对此事的解读和载述。众所周知,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学说标榜自然,崇尚无为,他们认为世间万物都应该以其自有的规律存在和发展,人类不应该强加干涉。与道家主张清静无为的思想不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则推行“仁政”思想,鼓励人们积极入世,参与对国家的治理。然而,儒家的“仁政”思想在道家看来,简直就是扰乱社会。所以庄子“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1]2144,这从《天道篇》中老子和孔子的一段对话即可见一斑: (孔子)往见老聃,……老聃曰:“……夫兼爱,不亦迂乎!无私焉,乃私也。夫子若使天下无失其牧乎?则天地固有常矣,日月固有明矣,星辰固有列矣,禽兽固有群矣,树木固有立矣。夫子亦放德而行,循道而趋,已至矣;又何偈偈乎揭仁义,若击鼓而求亡子焉?意,夫子乱人之性也!” 庄子认为,真正有德行的帝王应该“以天地为宗,以道德为主,以无为为常”[2]465。然而,“三皇五帝之治天下,名曰治之,而乱莫甚焉。三皇之知,上悖日月之明,下睽山川之精,中堕四时之施。其知憯于蠣蛎之尾,鲜规之兽,莫得安其性命之情者,而犹自以为圣人,不可耻乎,其无耻也?”[2]527因此,在庄子看来,当时各诸侯国之间你争我斗,战争不断,正是儒家主张积极入世思想带来的恶果。他作“《渔夫》《盗跖》《胠箧》,以诋訿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1]2143-2144。他认为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最大限度地扩张了人们占有的欲望,因而才会导致战争的发生,造成流血牺牲。除上述之外,《庄子》一书中还在诸多地方表现出了对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批判,如在《秋水篇》中庄子就说:“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矣,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他认为,不论是伯夷还是孔子都因为虚假的言辞和行为赢得了名声,他们的所作所为根本就是欺世盗名,所以没有必要自我夸耀。总之,从《论语》的有关记述可知,孔子曾问礼于老子,但《庄子》一书有关孔子问礼于老子事的诸多记载,在很大程度上则是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学派立足于本派对此事的解读,反映了儒道二家学说的分歧。 “孔子问礼于老子”的说法,西汉时期更加盛行,编定于西汉的《礼记》“曾子问”篇中就有数条关于“孔子问礼于老子”事的记载: 孔子曰:“吾闻诸老聃曰:‘天子崩,国君薨,则祝取群庙之主而藏诸祖庙,礼也。……’” 孔子曰:“昔者吾从老聃助葬于巷党,及
,日有食之,老聃曰:‘丘!止柩就道右,止哭以听变。’既明反,而后行,曰:‘礼也。’反葬,而丘问之曰:‘夫柩不可以反者也。日有食之,不知其己之迟数,则岂如行哉!’老聃曰:‘诸侯朝天子,见日而行,逮日而舍奠。……’” 又,司马迁在《史记·老子列传》中也说: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孔子去,谓弟子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