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语: 周维东的延安文学研究在学术界卓有影响。他从中国近代文学研究的机制得到启发,将现代性的理论视野从时间向空间进行拓展,从策略性和战略性双层角度切入,将延安文学的空间具体化为“政治空间”“地理空间”和“文化形态”空间。由此他一方面拆解了长期附着于延安文艺的单一政治性想象,另外一方面则建构起了一个具有多重褶皱的新研究客体,从而在历史的综合性考量中推进了延安文学的可生产性。本专辑中袁盛勇和彭冠龙二位学者的评介文章深入全面,公允持中,亦是精彩妙文。 程光炜/杨庆祥 “延安文艺”作为20世纪中国文艺中具有“转折”意义文艺现象,文学史对之关注多从“时间”的视野出发,即强调它对于“现代文学”与“当代文学”的连接意义。在这里,我们有必要对文学史的“时间”视野有所解释。所谓“时间”视野,可以视为现代性宏大叙事的一种外在特征,即把历史处理为反映某种本质的线性叙事,“时间”是贯彻叙事的核心要素。关于现代性宏大叙事的弊端,理论界已多有反思,概括起来大概为对历史的“简化”和“碎片化”。宏大叙事要将历史概括为线性叙事,简化历史是必然的趋势,如王德威先生提出的“被压抑的现代性”①,对晚清文学丰富性进行了重新解释,其要挑战的对象便是以“五四”新文学为开端的中国现代文学叙事模式。而在“重写文学史”运动开始之后,特别是“现代性”追问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后,对“现代性”的不同理解也让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难以形成公论,最终导致了文学史的碎片化,“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成为普遍现象,而且很多观点还处于对立的地位。关于文学史研究中过于强调“时间”视野的问题,王瑶先生很早就有所反思: 经常注视历史的人容易形成一种习惯,即把事物或现象看作是某一过程的组成部分;这同专门研讨理论的人习惯有所不同,在理论家那里,往往重视带有永恒价值的东西,或如爱情是永恒的主题,或如上层建筑决定于经济基础之类。研究历史当然也需要理论的指导或修养,但他往往容易把极重要的事物也只当作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现象;这是否有所遮蔽呢?② 王瑶先生所谈“把事物或现象看作是某一过程的组成部分”,反思的对象即“现代性宏大叙事”,只是此时现代性理论在中国尚未广泛传播,所以没有使用这个概念,而其指向正是过于强调“时间”的历史视野。王瑶先生担心的问题,是一些“永恒的主题”被忽略掉,这是历史被“简化”一个方面的表现。在现代性宏大叙事出现之前,中国传统历史的结构方式,如传记、编年等,恰恰能够将历史中一些“永恒的主题”揭示出来,留给后人凭吊。如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所传递的古代知识分子的气节和勇气,至今让人叹为观止。 就延安文艺研究来说,过于强调“时间”的文学史视野影响更加明显。具有学科意义的延安文艺研究,当从新中国建立的第一次“文代会”算起,在这次大会上,周扬强调“解放区文艺”代表了新的人民文艺的发展方向③,解放区文艺(延安文艺)便与新中国文艺紧密联系在一起,梳理延安文艺的来龙去脉,就成为当代文学历史化、考察中国现、当代文学关联必须的工作。由此衍生的话题,如:延安文艺与五四新文艺的关系;延安文艺与左翼文学的关系;延安文艺与新中国文艺的关系等,都是延安文艺研究的热门话题。因为过于强调延安文艺的过渡意义,延安文艺的主体性反而丧失了,譬如延安文艺与左翼文艺的关联,学界一般会认为延安文艺是左翼文艺的延续,但也有学者认为延安文艺是对左翼文艺传统的中断,问题的症结是对“左翼文艺传统”的不同理解,因为对左翼文学的不同理解进而影响对延安文艺的判断,可见延安文艺被概念化认知的严重程度。其实,不仅左翼文艺有丰富的一面,延安文艺同样如此,无论哪一种左翼文艺传统,我们都能在延安文艺中找到渊源,而要做到这一点改变文学史的视野是必须的选择。再譬如,延安文艺座谈会可谓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大事件,关于这个大会的纪念活动和研究文章举不胜举,但关于这次盛会参加的具体名单,学界难以给出令人信服的说法,这不能不说是学术领域的“灯下黑”。 要改变这种现象,必须在“时间”维度的文学史视野外,辅之以“空间”维度,从而让文学史呈现出多元化、多层次的特征。所谓“空间”维度,即切断时间的绵延性(宏大叙事),在一个固定的时间段内,发掘历史的广度,如上文所提传统史书的常见体例——传记或编年,都是“空间”视野中历史研究的典型案例。传统史学并非刻意追求历史的空间性,而是传统时间观念并非基督教时间,故有历史循环的感觉,失去时间压力的历史叙事,空间性自然展开。对延安文艺而言,“空间”视野是确立其主体性的必要方式。延安文艺具有区域文学的特点,在一系列相关区域概念中,如苏区、解放区、国统区、沦陷区等,延安文艺确立文学史命名的根据,必须要从“空间”入手。此外,“空间”视野带来延安文艺研究一系列的新问题,如延安文艺与国统区文艺、沦陷区文艺的关系,延安文艺内部各根据地文艺之间的关系等,都有待从“空间”的视野出发解决,在这个意义上,“空间”视野算得上延安文艺研究的新视角。 随着西方空间理论的兴起与传播,“空间”的内涵变得极为丰富,形成了多种层次的空间类型,如列斐伏尔在《空间的生产》中,就区分出物理空间、精神空间、神圣空间等空间类型④,启发我们对于空间应有更多的想象力和更为丰富的划分方式。在本文中,根据以延安为中心的边区的多重空间内涵,从政治空间,文化形态空间三个层面,探讨延安文艺研究“空间”视野的意义及其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