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D089,D8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0766(2019)05-0049-20 在全球视野中、不同条件下,今天为国人着紧的中西之争,实际上具有三重意涵:一是限定地域范围内特指的中国一个国家与“西方”所有国家的发展优劣之争。二是从扩展的地域范围内引申出来的,自古至今的东方国家与西方国家发展模式优劣之争。三是在全球化时代中国迅速崛起以后催生出来的中国发展模式与西方发展方式何去何从的争端。说到底,只有在第三阶段,才彻底将中西之争的实质含义凸显出来,也才将中西之争的两个模式与历史走向的真实向度揭示出来。由于人类历史上只有东西之争而无南北之争,因此,东西之争关乎人类社会政治生活基本方式的选择问题,绵延数千年的东西之争,由此具有丰富的人类意义。因此,每当东西之争处于胜负立判的关键时刻,人类社会就面临两种前途与命运的严峻决断。当下,东西之争的呈现形式是中西之争,其不仅关系到中西,尤其是中美竞争双方的胜败荣辱,更为重要的是又一次将人类前途与命运问题极具挑战性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一、“中西之争”:虚像与实像 打开任何一部中国人撰写的近代史,尤其是近代文化史著作,都会发现一个近乎格式化的陈述: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就是一部中西碰撞的历史。这一陈述是很难得到历史印证的。因为近代中国根本就没有任何实力与西方国家碰撞,仅仅处在被西方国家碰撞的被动地位。在这样的处境中浮现出来的中西之争话题,实际上是一个限于中国国内国人之间相互争辩的话题,并不是一个跨越国境的世界性话题。直到近期,中国的快速发展或迅猛崛起,才让中西碰撞或中西之争的话题开始具有实质性含义。换言之,中西之争由此才跨出国境,成为国际社会争辩的真实问题。因此可以说,中西之争或中西碰撞的话题,应当被切分为两个具有完全不同含义的论题。 中西之争的话题,是一个十分典型的现代话题。因为,此前并不存在总体意义上的西方,也不存在与西方相对而言的中国。只是在西欧一些国家完成现代转变之后,在拓展国际市场的进程中进入中国,逐渐形成了这些国家自认利益共同体的“西方”以及中国人视为与己不同的他者之“西方”。①而对中国自己来说,究竟是坚持千年自成统绪的传统社会模式,还是学习打上门来的西方国家发展之道,必然出现难以调和的争端。中西之争,由此作为一个中国问题浮现出来。但这不是一个对西方人有丝毫冲击力的问题。因为西方国家的强势崛起与国际扩张,正处在自信心极强的阶段,根本不将打击对象中国放在眼里,更遑论选择中国发展模式还是坚持自己发展模式的犹疑难断和久决不下。这是一个由国家强弱极为悬殊的状况所注定的基本态势。 暂且放下国家强弱处境不说,先从历史视角看,中国关于中西之争的历史进程,起自明朝晚期,但被明清交替的政治之手掐断。不过起于明后期的中西之争,不能被视为中西两种文化模式的弃取之争,当时中国遭遇现代早期西方文化,尚未掉入古今中西你死我活的陷阱之中。明代接受与排斥西方文化的举动,算是相对自然的择取,而且没有引起中国是否学习西方的广泛社会政治紧张。②到清中期中西道路之争再次凸显出来时,情形有了很大的不同。这一次,清廷在非情非愿的情况下选择了物质器物的现代化进路。洋务运动电闪雷鸣般的推展,已经证明其时中国人已经意识到自己在物质财富的生产上技不如人,在西方国家面前甘拜下风。而到晚清启动立宪改革大幕,则进一步证明清廷与国人已经意识到自己在制度设计与运作上落后于西方国家的严峻现实。此时浮现的、由国人身兼中西文化辩护与拒斥两职的中西文化之争,仅限于精神文化与社会风俗上中国还能不能拒斥西方国家的现代价值与生活方式这个高端领域。这是捍卫中国文化的人群退无可退的一个领域了。因为退出这个领域,就意味着中国的全盘西化。只有坚强守卫住这一领域,才能证明中国文化不能被全面替代的存在价值。所谓“保国、保种、保教”的运动,所谓以国学救国救民于水火之中的激烈言辞,在此就具有了坚不可摧的硬核意味。不过人们可以从中轻而易举地发现,这并不是中西方人士之间的争论结果,而是中国人在中西遭遇之后自己单方面面对中西文化得出的结论。③ 再从国势强弱的角度看。在中国处于弱势的时候,中西之争不是中国与西方就发展模式弃取展开的争端。因为中国之弱,完全无法与西方国家处在一个对等的竞争位置上,并对西方国家选择发展道路造成犹疑不决的冲击。④在现代国际体系中,处在明显弱势地位的国家,常常只能诉诸道义性力量,对强国占尽优势的国际地位发出谴责声音。在政治与经济实力上,完全无法抗衡。对此,弱势国家要么取依附发展态度,要么取道义抗拒立场。但其试图有效抵御强势国家的市场进入、政治影响与文化渗透,则是十分困难的事情。在强弱分明的处境中,中国内部存在的中西之争,具有直接性与间接性两层含义。其直接性含义是,中国传统的发展模式不能让自己处在有力竞争者即西方出现之后的有利地位,中国如何寻找适宜的出路。就此而言,实质上根本不存在什么中西之争的问题,而仅仅是中国如何学习西方的问题。由于中国根本对勃兴的西方毫无抵抗之力,只要不是极端保守的人士,都不会否认学习西方的必要。在这一意义上的中西之争,呈现为中国文化内部出现的究竟是学习西方还是拒斥西方、究竟是因循封闭还是有限开放、究竟是局部学习还是全局改变的争端。这是中国文化自身向何处去的内部事件,而不是中西文化之间的外部事件。从“变器不变道”⑤演进到“能变则存,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⑥中国内部关乎中西之争的最后结论,还是潜心学习西方的主张绝对占了上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