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B089 马蒂尼奇编撰的《语言哲学》(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1996)是当代语言哲学研究中值得重视的佳作。该部著作所涉及的问题成为深入探讨语言哲学有关问题的很好的切入点。其中连续三版专辟的“隐喻”哲学专栏,都收录了分析哲学家戴维森的述作《隐喻意味着什么》(What Metaphors Mean)①,表明隐喻研究中戴维森这部短小著作的重要意义。该书在其隐喻专题的前言中指出:“任何关于语言和语言使用的充分理论均需不仅能解释语言的字面意义,还能对以修辞格或比喻义为表现方式的语言之隐含意义作出解释。这其中隐喻是最引人注目的。”②诚然,语言哲学研究的两大核心问题为“语言的意义问题”及“语言和世界的关系问题”,其他一系列主题如“真理与意义”“言语行为”“指称与摹状词”“名称与指示词”“命题态度”“可能世界”与“私人语言”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围绕这两大中心议题展开。对“语言之意义”之求索必然要面对的一个哲学问题就是对隐喻的解释,因为“这里有隐含意义和字面意义的转变、交织,很可能给解答‘什么是一个语词的意义’这个问题提供了一个突破口”③。 本文在历时性地回溯隐喻研究历程并把握其热点前沿的基础上,充分挖掘隐喻的语言哲学蕴义,指明戴维森隐喻论的核心观点,即隐喻有其严格的、普通的字面意义,不需要另外特殊的释义。进而本文同时关注戴维森隐喻论的又一焦点问题,即语词的意义、与世界和认识的关系及其使用。 一、隐喻研究历时脉络及其新近热点 隐喻研究历史源远流长。先有亚里士多德、理查兹等为代表的修辞学派别影响很大,后至20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的语义学门类繁多,自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语用学、认知语言学、心理学、语言哲学等多学科“群雄并起”、共同发力,蔚为大观。传统经典的修辞学研究方面,亚里士多德的权威著作《诗学》和《修辞学》中,隐喻的定义和修辞功能首次得到了较为详细的描述。在语义学研究中,西塞罗和昆体良是语义指称主义理论范畴的开路先锋;而之后以由理查兹肇始、布莱克后续完善的隐喻“互动论”成为语义学研究的另一大分支——描述主义理论的杰出代表。在隐喻的语用学研究方面,格赖斯的会话含义理论和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开启了隐喻的语用学航程,还引发了基于斯泼博和威尔逊所提出的关联理论限域下的“语用概念观”。随即而来的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特别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莱考夫与约翰逊《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④的问世,“概念隐喻论”渐成研究主流,隐喻被认为是人类一切认知、思维和活动之核心。在此基础上,弗科尼亚和特纳联袂提出了“心理空间”及随后的“概念整合理论”,使隐喻的认知语言学研究迈入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晚近研究中,以奥特尼、詹特纳、格拉斯博格等为代表的认知心理学家,相继提出了比较模型、结构映射模型和范畴赋予模型,从心理学角度进一步丰富了隐喻的跨学科维度。 隐喻研究的焦点究竟为何?众多学科从各自的视角、不同的层次对隐喻的考量无外乎瞄准两大主要目标,即隐喻现象的描述和解释。有学者提出,现代隐喻学研究的中心问题应包括三个侧面:(1)何为隐喻?如何识别隐喻?(2)隐喻是如何工作的?隐喻的机制是什么?隐喻意义的实质是什么?隐喻是如何被理解的?(3)隐喻的认知价值何在?它在人类语言和思维活动中起何作用?⑤简要归结以上论述,即隐喻研究的焦点论题集中在“隐喻的定义和识别”“隐喻理解的运转机制”及“隐喻的作用、功能及其与人类认知和思维的关系”等若干要义上。 较之于塞尔、莱考夫等人的隐喻论述,戴维森隐喻论并未得到应有的关注。发表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关于对戴维森这篇经典文章的讨论为数不多,仅有的若干成果也基本集中于2002年以前,国内能够搜索到的相关文章更是凤毛麟角。应澄清的是,遭遇边缘化的窘境并不代表戴氏思想无足轻重。在顺应隐喻研究朝着认知语言学研究范式方向阔步前行的总体趋势下,更应客观公允地重新检视这一“与众不同”的另类视角,挖掘其中深邃的哲学思想。 二、戴维森隐喻论的形成 隐喻“互动论”自亚里士多德时代开始,到20世纪60年代由理查兹概括并经布莱克逐渐完善成型。其中,隐喻的各种理论均囿于修辞学的辖域,隐喻均被当作一种辞格对待。直至20世纪80年代,隐喻才融入方兴未艾的认知语言学探讨洪流。在历史的起承转合中,“语义互动论”对阐释隐喻的理解和基本运作机制具有普适而切实的说服力。布莱克认为隐喻可以传递除字面意义以外的非字面意义,隐喻理解的关键在于如何能够做到理解这一非字面的隐含意义及其与话语的字面义相关联的。⑥ 然而,与之大相径庭的戴维森《隐喻意味着什么》(1978)一经问世,即在语言哲学界,尤其在针对隐喻研究的基本观点上引发讨论。戴维森主张“隐喻的含义就是语词最为直白的字面意义,除此无他”⑦。这种观点受到学界诟病。但毋庸置疑的是,该文所尖锐质疑的“语义互动论”,实为语言哲学界最具影响力的隐喻问题成果之一。戴维森为自然语言的解释所提供的“成真条件意义理论”是其隐喻论的理论基础,这对当代语义学的萌芽和发展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隐喻意味着什么》正是从语义学角度对隐喻进行阐释,与“真值和意义”中戴维森对意义的论述相吻合⑧。戴维森主张,需要一种囊括意义理论、行动理论和信念理论于一身的、广义上的语义理论(即“统一理论”),以供详细说明自然语言的意义问题。通过分析指示语句、间接引语、隐喻句、行动语句、非陈述句的含义和逻辑形式,以“显示其意义理论公理化特征对自然语言的普适性”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