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银行与企业改革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在改革取得巨大进展的同时,一个长期困扰经济金融生活的顽症——债务链问题也迅速膨胀起来,矛盾更趋激化,已由过去单纯企业之间的“三角债”演变为企业之间、银企之间、银行之间全方位的债务拖欠。在拖欠链条中,银行与企业既是拖欠者,又是被拖欠者;既是受害者,又是受益者,犹如一群螃蟹被拴在一起,你咬我,我咬你,谁也放不开手脚。如何从根本上解开债务链。既是当前经济金融工作之急务,也是关系经济稳定,银企改革成败的关键一环。 (一) 在经济金融活动中,信用是维系一切经济金融行为的纽带,我国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一直把建立企业、银行的健康、规范的信用关系作为改革重点,特别是《公司法》、《商业银行法》等相关法律的逐步健全完善,已初步形成了信用活动的法律保障机制和氛围。为什么在如此有利的条件下,债务拖欠问题不仅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而且愈演愈烈,甚至连最守信誉的银行都不例外?为了摸清这一问题,有必要对当前的经济金融形势和债务链所处的环境作些分析。 企业“三角债”与结构市场危机。当前,企业之间的债务拖欠比往年任何时候都要多,都要严重,据国家统计局1996年上半年经济形势报告显示,上半年,全国工业企业应收帐款净额比上年同期增长16.4%,与上年末相比资金拖欠新增370亿元左右,是近年来增长最多的一年,企业应收帐款占流动资金的比重超过四分之一。对于日益严重的拖欠问题,社会各界忧心忡忡,纷纷把原因归罪于银根紧缩和全面市场危机(也称全面市场疲软)。这一观点是不是正确?我们通过调查发现,企业货款拖欠呈两极分化状况分布,一方面,企业三角债主要集中在产品结构不合理,市场需求不足的企业,如中小型机械厂、水泥厂、普通家用电器、中低档产品的棉纺厂、印染厂等企业,尤其是“三无企业”(发展无前景、产品无市场、生产无效益)是“三角债”拖欠的主流。这部分企业在我国目前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又连带形成了与之相关的原材料、基础工业等行业的货款拖欠,一些国营大中型企业首当其冲的成为“三角债”的受害对象。另一方面,凡产品结构合理,市场需求旺盛的企业货款拖欠就少。如生产名牌产品的化工企业,生产高质量、高附加值的录相机、冷冻箱、空调器厂家及部分生产精纺产品的纺织企业等,货款拖欠占相当小的比例。由此可见,企业“三角债”的增加并非根源于银根紧缩和全面市场危机,而是由于企业产品结构与市场需求衔接不够,市场出现结构性的疲软造成的。 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与银企债务危机。在国有商业银行转轨过程中,银行与企业之间存在的债务“死结”不仅使银企之间正常的信用关系难以建立,而且成为改革的沉重包袱。1995年末,全国大中型企业拖欠银行贷款达6000亿元,占四家国有商业银行贷款总额的22%以上,企业资产负债率为68%,流动负债率为98%。与全国的形势一样,1995年末,荆州市四家国有商业银行逾期贷款、呆滞贷款高达55亿元,占贷款总量的48%,几乎与正常贷款“平分秋色”。从银企债务结构来看,银行最感头痛的债务有三块。一块是政策性贷款拖欠,包括银行垫付企业的政策性亏损贷款,企业铺底性资金占用,安定团结贷款等,这部分贷款长期被占用,没有正常的偿还渠道,财政不愿管,政策性银行管不了,商业银行背不起,大多形成历史包袱,处于损失状态。第二块是“三无”企业拖欠,这些企业大多负债累累,银行若甩掉不管,贷款就无法收回,若注入信贷资金,只能造成新的资金沉淀,旧债没还又添新债,银行左右为难。如沙市自行车厂原在银行贷款1000多万元,由于产品档次低,市场销路不畅,产品大量积压,银行为了维持该企业生产,又多次“输氧”追加贷款3500万元,其中很大一部分贷款由于产品积压没法还贷。第三块是企业在产权制度改革中悬空的贷款。一些企业借产权制度改革之名,采取金蝉脱壳,兼并联合,虚假破产等方式,逃债废债,给银行资产造成重大损失。1995年末,18个试点城市已经破产和即将破产的国有企业161家,这些企业的资产总额为57亿元,负债总额97.4亿元,其中银行贷款62.5亿元(占负债总额的64%),平均负债率为171%,破产企业中涉及四家国有商业银行贷款43亿元,破产后清偿4亿元,平均清偿率为9.8%。又如荆州市荆南织布厂累计向市中行贷款4600万元,目前该企业已宣布破产,仅落实银行债务1100万元,还有3500万元贷款无法收回,变成呆帐贷款。以国有企业高负债和巨额沉淀贷款为集中表现的银企债务危机,已经把银行和企业的命运紧紧捆在一起。如果说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和商业银行转轨前,银企之间的债务关系被大锅饭的资金供应体制掩盖下来,那么随着企业产权关系的明晰和商业银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机制的建立,银企之间的债务危机和矛盾已经凸浮到表层上来,债务危机能否得到有效缓解和正确解决,将给银企更深层次的改革和整个宏观经济的健康发展带来极不利的影响。 商业银行转轨与局部信用危机。近年来,商业银行转轨进程已步入实质性阶段,在职能上由计划经济体制下承担政策性和商业性双重任务正在逐步向市场经济体制下专营商业性业务转向;在资金管理上,由过去信贷规模管理正在逐步向以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为核心的新的管理方式转向。商业银行的资金管理体制和资产状况虽有较大改善,但由于长期以来资金通过非市场化渠道在企业中低效融通和配置,商业银行资金的粗放型运行具有很强的惯性,硬负债软资产的现状在短期内难以得到改观。从荆州市的情况来看,1995年末,全市银行负债254亿元,其中各项存款占60%,金融机构同业往来占17%,系统内资金往来占80%,所有者权益占7.5%,其他负债占10.8%。排除所有者权益和其他非偿还性负债因素外,商业银行在一定时期需要偿还的硬负债比率达90%以上,其中居民储蓄存款这一私有金融产权就达40%。从资产方面看,全市银行信贷资产总额为160亿元,其中各项贷款占68%,金融机构同业往来占15%,有价证券及投资占3.6%,在人行存款及现金占2.9%,其他资产占11.8%。贷款总额中能够正常周转的贷款为52亿元,占总资产的33%,加上改革后商业银行加强了系统内资金的集中管理,上缴一、二级准备金增大等因素,综合匡算基层商业银行实际可支配的资产只有55%左右。基层商业银行90%的硬负债和55%的软资产,如此强烈的反差给商业银行的正常经营带来了很大的冲击,部分基层商业银行事实上已出现严重的支付危机和资金拖欠问题。一是高峰期存款兑付难,少数基层行由于资金硬头寸紧缺,在出现存款大量提取时,资金和现金出现暂时的脱供现象。二是拆借资金偿还难,一些商业银行资金调度十个缸九个盖,长期靠拆借资金保支付和临时周转,拆借资金缺口很难填补。三是偿还上级行借款难,上欠资金长期保持在较高水平。四是汇差资金结算难,银行的信誉和经济效益受到严重伤害。总之,由于商业银行负债硬化与资产软化矛盾的加剧以及资金拖欠的增加,由此将埋下银行信用危机的隐患,特别是作为私有金融产权的城乡储蓄存款占整个金融资产份额的迅猛增加,更加大了这种可能性,如果私有金融产权大规模退出金融市场,而银行的资金又不能按时收回,难于保证存款及时支付,就会由潜在的资金拖欠变为现实的公开的信用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