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国有企业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1.国有企业经济效益持续下降、亏损状况日益严重。国有企业经济效益不高一直是困扰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难题。如果说1988年以前,企业亏损与工业增长速度是一种负相关关系的话,1990年开始,则是在工业高速增长的同时,企业亏损日益严重。1978年~1988年,国有企业亏损额上升了94.8个百分点,由1978年的42.06亿元,上升到1988年的81.92亿元,国有企业亏损面基本上在20%以下(1981年、1982年略高于20%);而1989年~1995年国有企业亏损额上升了200%,由1989年的180.19亿元,上升到1995年的540.60亿元,国有企业亏损面基本上在30%左右。 2.国有企业面临着蓬勃发展的非国有企业的挑战。自1979年以来国有工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以平均每年2.5%的速度下滑,已经从1978年的77.6%降至1995年的34%,17年间下降了43.6个百分点。而同期集体工业的比重却从1978年的22.37%上升到36.6%,城乡个体工业和其他类型工业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1995年在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分别达到12.9%和16.6%。企业所有制构成变化见附表。非国有企业凭借其自身灵活的经营机制,在各个领域与国有企业展开了竞争。国有企业由于机制上的弊端,加上背负沉重的人员和债务包袱,在竞争中无疑处于劣势。据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1994年对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调查,在2756个样本企业中,产品积压销售不畅的企业比例,国有企业为20.9%,三资企业为13.3%,集体企业为11.8%,国有企业的这个比例比三资企业高出近8个百分点,比集体企业高出近9个百分点。从企业经济效益看,国有企业也远远低于非国有企业。 3.面临着国外企业激烈竞争的挑战。随着我国企业逐步走向国际市场,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激烈竞争。尤其是近年来,一些国际著名跨国公司纷纷进入中国市场,中国企业也开始进入国际市场。据统计,1979年~1995年底,外商直接投资项目累计249777项,协议外资金额3845.78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333.37亿美元。其中,“八五”期间,外商直接投资项目占88.4%,协议外资金额占89.5%,实际利用外资85.8%,呈逐年增长的态势。但中国国有企业的总体国际竞争力还不高,尤其是与一些国际知名企业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如果不从根本上改变国有企业体制僵化、经营机制不健全的状况,将很难站住脚跟。中国企业面临着国外企业的严峻挑战。 二、国有企业改革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 国有企业改革一直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从放权让利阶段对国家和企业关系的局部调整,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实质性改革,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改革初期,国有企业改革是在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理论框架内进行的,在计划经济体制基本不变的前提下,引进若干市场因素来推进。当时的改革仅限于允许企业自销一部分计划外的产品,并使企业开始有了利润留成。进入80年代中期,中国经济改革理论出现了重大突破,建立了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理论,提出了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原则,为承包制的推行提供了理论依据。1992年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确立,逐渐明确了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模式,即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随着《企业法》、《公司法》、《国有企业转机条例》、《国有资产监管条例》等的陆续出台,财会、税制、外汇、金融、投资五大体制改革的推进以及市场体系的逐步完善,国有企业的外部环境不断得到改善。企业逐步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法人实体发展,逐渐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据国家统计局1994年对13个省市国有企业的调查,结果表明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有了很大提高,企业能够在较大程度上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组织生产。绝大多数企业在生产经营、投资决策、产品定价和产品销售方面都有比较充分的自主权。绝大部分企业已经没有国家指令性计划,国家对企业的计划控制主要集中在军工、煤炭、石油、电力等能源工业以及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且指令性计划内容也由传统的以实物性指标为主转为以价值指标为主。 1994年以来,中国企业改革的基本思路是围绕企业制度创新进行企业的改革、改造、改组以及加强企业管理来实现企业经营机制的转变。“九五”期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仍将是国有企业改革,改革的战略目标是从总体上搞活国有经济,抓好大的,放开小的,通过试点,逐步推广,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在本世纪末初步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现代企业制度。 尽管十四大明确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作为我国企业改革的基本方向,但是,在实际推行过程中,认识并不统一。政府部门之间的权力之争、利益之争严重影响了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的进程。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能力仍然有限。 1.政企不分,企业内部缺乏有效的领导体制和决策体制。一些政府主管部门仍然直接插手企业经营管理活动,据有关部门调查,目前企业人事自主权主要作用于企业内中下层干部,企业主要领导人和高层管理人员的任免,调配权仍在上级主管部门,仍然有一些企业的主要领导没有做过重大决策。政企不分现象在地方一级表现得尤为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