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468(2019)03-0105-25 一、前言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新公共管理主义和社会问责机制的引入,全球投向高等教育的视角发生深刻变化。政府与社会的关注重点已不再是基于哲学理念范畴的高等教育功能等应然层面的期待,而是聚焦于高校学生的学习经历和增值性发展,从实然层面审视和评估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及其成效。[1-2]在此背景之下,部分国家、地区和相关国际组织开始积极探索高校学生学业参与和学业成就的评估机制,这也为高等教育院校影响力和学生发展领域的学术研究提供了快速崛起的契机。然而随着学术研究的积累与深入,如何从稻壳中区分麦粒,从数量众多的研究中凝练出高等院校人才培养中“切实可行”且“有效贯彻”的信息,明晰大学教育中的高影响力教学实践(high impact educational practices)的内涵要素,成为该领域研究迫切需要回应的现实课题。[3] 以2006年为分水岭,中国高校本专科招生的年度增长率从此前的两位数降至个位数水准,2006年的增长率为8.2%,2017年降至1.7%①。2007年教育部颁布《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目标,2019年《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报告进一步将“未来高等教育竞争力明显提升”纳入未来十五年的主要发展目标。这意味着规模扩张阶段暂时告一段落,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经历从外延拓展向内涵发展的范式转换,质量提升成为新时代发展的主旨。 随着高等教育发展范式的转换,过去十余年也是我国院校影响力与学生发展研究快速崛起、跃升为高等教育研究核心主题之一的重要时期。然而,随着研究广度和深度的不断拓展,学术研究如何与当下高等院校的教学改革紧密衔接,为实践层面的人才培养机制变革提供方向和路径的指引,即“学术何以服务于实践”成为摆在研究者面前的现实之问。对该问题的回应,不仅仅需要认识论和知识论层面的探讨,更需要行动层面的体现。 为回应上述问题,本文在系统梳理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将尝试基于高校学生调查及其他相关数据,从实证层面提炼和检验大学本科教育中高影响力教学实践的核心要素及其影响作用。本文将聚焦三大核心议题:第一,高等教育从大众化向普及化过渡阶段的中国大学生的多元化趋势及其特质;第二,中国本科教育的高影响力教学实践的构成要素及其对不同类型学生群体的异质效应;第三,高影响力教学实践要素在现实中的推广及其可能存在的挑战。本文不仅有助于从学术层面揭示中国高等教育院校影响力的运行机制,更重要的探索在于立足中国现实,重视学术理论研究对于高校教学实践的反哺性,尝试为未来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调适和变革提供科学性指导。 二、文献回顾与研究问题 有效促进学生在高等教育阶段获得成功,例如提升其大学就读期间的学业成绩、持续就学率以及毕业后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可就业能力,成为20世纪末期以来欧美高等教育学界关注的核心议题。与此同时,大量科研项目分别围绕高校学生的学业参与以及院校、教师、学生自身如何强化学业参与等主题,开展了系统深入的研究。[4]随着研究的逐步积累与深入,基于相关实证研究,评估高等教育课程及项目的实施成效,从中提炼有效高校教学实践的特征,成为该领域拓展的新范畴。为了确保研究的声音能够准确传递至州政府高等教育管理者、大学领导、一线教师和学生,凝练大学教育的改革方针,齐克林(A.W.Chickering)和甘姆森(Z.F.Gamson)在1986年夏邀请高等教育院校影响力、高等教育组织、经济学和政策评估等研究领域的学者,举办了为期两天的工作坊。工作坊基于可实现、可理解、可实施、可推广使用的原则,整合集体智慧,形成了翌年3月发表在美国高等教育委员会公告首页的“本科教育有效实践的七大原则”[5]。七大原则不仅对全美本科教育实践与改革产生深远影响,也为此后全美“国家大学生投入调查(NSSE)”测量工具的研发提供了重要支撑。[6]更有一系列研究印证了七大原则对于本科学生学习和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7] 2005年美国大学院校协会启动为期十年的“博雅教育与美国的承诺”(Liberal Education and America's Promise,LEAP)全国性大学行动倡议,号召高校积极探索博雅教育新范式,通过教育变革,培养适应和驾驭21世纪严峻挑战的学习者。[8]2007年LEAP委员会发布《新全球化时代的大学学习》(College Learning for the New Global Century)报告,倡议在大学教育引入一系列教学革新,日渐获得高等教育界关注的十大高影响力教学实践作为有效教学的实践指南被收录于该报告附录A中,包括新生研讨课与新生体验、通识体验项目、学习共同体、写作强化课程、协作性作业或项目、本科生科研经历、多样性或全球化学习、情境化的服务学习或社区学习、实习、高年级顶点课程(capstone course)或项目。[9]高影响力教学实践不仅在印第安纳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乔治·库(George D.Kuh)主持的“国家大学生投入调查”中得到有效测量与验证,而且体现了以往二十余年美国高等教育研究的学术成果向院校教学实践的转化与应用。报告中推荐的教学实践“并非详尽无遗,但却成为促进(学生)在整个教育经历过程中积极的智力参与和实践的基石”[10]。